§把声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1 / 1)

我们已有足够的金钱,能赚更多固然不错,但失去一些也没什么问题。我们不能损失的是声誉,声誉一点也不能有所损失。所以我要求经理们所作的决定不仅要合法,更要以“报章测试”的准则来衡量。假如他们知道某个行动将由某个不太友善的记者翌日在当地报章上报道,亲友和邻居都会读到,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能通过这个测试便没问题,接近不能通过的应放弃。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一样,都“不差钱”。在这种背景下,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声誉就显得更重要。他用来衡量管理层是否优秀、能否留任的标准之一,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换句话说,谁要是砸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声誉,他就会砸他的饭碗。

巴菲特在他的母校、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工商学院演讲时一位学生问他:你是怎样向伯克希尔公司灌输合乎道德的领导方式,或者你是怎么知道手下那些经理人所作的决策与你自己的想法相符的呢?

巴菲特诚恳地说,伯克希尔公司已有足够的金钱,以后如果能赚到更多的金钱固然不错,但是失掉一些也没什么问题;唯一不能丢失的是企业声誉,声誉一点也不能有所损失。

平时,巴菲特经常要求这些经理人的决策不仅要合法,而且要符合“报章测试”准则。也就是说,要经常想一想如果他的某个决策由某个不太友善的记者发表在第二天当地的报纸上,并且这些文章他周围的人都会读到,这些读者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如果这些读者认为可行,那么这个决策就是可行的;如果这些读者认为这个决策不可行,或者基本上不可行,那么这样的决策就应当放弃。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所作的任何决策,如果能通过“报章测试”就是“道德”的,就是符合他“内在想法”的。

然后他话锋一转说,平时他非常欢迎那些经理人随时打电话向他征求意见。不过说实话,如果他真的接到那些人的咨询电话,就表明这些决策多数是有问题的。因为有问题、把握不定,他们才要向巴菲特请教;如果是大是大非、一清二楚的事,那些经理人完全不用请示就可以自己作主,如果向巴菲特请示反而要遭他的批评。

说实话,在许多人的概念中,似乎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那些上市公司管理层都非常优秀,其实不然。任何企业都有高低起伏,对于不理想的公司管理层巴菲特同样会运用自己的大股东权力进行调整。

例如,巴菲特非常欣赏的可口可乐公司明星经理人罗伯特·郭思达去世后,继任总裁道格拉斯·伊维斯特带领公司经历了2年半动**期。这时候的可口可乐公司发生了严重的经营亏损,直接导致公司大重组、6000人失业,国际业务大幅度下滑,并且还面临着一系列困扰:饮料口味转变、瓶装车间问题、外国政府抵制、国际反美主义浪潮、卷入美国种族歧视案等等。

据2000年1月10日美国《财富》杂志报导,在这种背景下,可口可乐公司的两位董事巴菲特和赫伯特·阿伦,1999年12月1日在芝加哥的一个飞机库召见了道格拉斯·伊维斯特,明确表示,他们已经对他的领导“失去信心”。

道格拉斯·伊维斯特看到两位大股东居然这样表态,感到大势已去,自己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赖在董事长位置上是没有意义的,作出反击又缺乏勇气。因为这时候如果他有不同意见,就必须召开全体董事会投票表决,而表决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两派意见,从而导致董事会成员之间产生裂痕。归根到底,他也不想让可口可乐公司四分五裂的。于是他没多说什么,三人互相道别后就各自走向自己的专用飞机。

1999年12月6日,道格拉斯·伊维斯特在召开紧急董事会后马上宣布自己将于2000年4月退休。消息传出后,原来他在业界就不太好的名声就更加急转直下了。

实际上,巴菲特是想用这种直接撤换经理人的方式来扭转困难局面,修复可口可乐公司及其产品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究竟能否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公司声誉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进入伯克希尔公司后养成的,这也是他特别注重在公司购并前就考察公司管理层的原因之一。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和查理·芒格可以很自在地夸耀这支团队,是因为这些经理人拥有的优秀品质和管理才能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用不着“避嫌”。

他解释说,这些明星经理人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而巴菲特的工作只是在挖掘了这些有才能的经理人之后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去好好发挥而已。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现金源源不断地送回伯克希尔公司总部,然后由巴菲特有效地运用它们。

巴菲特举例说,在他4岁小孙女的生日宴会上,曾经专门请了一位小丑演员为她表演了一段魔术。开心的小孙女在魔术师的引导下神奇无比,她还真的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呢。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他就像他的小孙女一样,在这些魔术师(明星经理人)的配合下挥洒着浑身本事。其实他很清楚,有这些明星经理人的共同协作,他和伯克希尔公司才会有如此优秀的业绩表现。

[启示录]

爱护企业的声誉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这不但是口号,更体现了企业经营宗旨和发展方向,这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社会效益。其实早在美国运通公司发生色拉油事件时,巴菲特就这样据理力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