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我们的明星经理人们的“记分牌”上显示的成功不是坐上我的位置,而是他们企业的长期表现。他们的决策是基于“今天在这里,永远在这里”的心态做出的。我想正是我们这种罕见和难以复制的管理结构,才是伯克希尔真正的优势。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在以情动人、以事业留人方面很有一套,而且他是完全说到做到,不像一些企业家那样仅仅是放在嘴上唱唱高调而已。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包括他的最佳搭档查理·芒格,几十年来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和负气出走,就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团体,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从经济角度看根本就不需要继续工作了,并且在他们把企业卖给伯克希尔公司时又都得到一笔数目庞大的金钱。所以总体来看,他们之所以还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并且对此乐此不疲,并不是因为钱的因素。他们虽然也希望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但主要是因为能够在工作中继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他继续说,能够预示这些经理人记分牌上所显示的成功,并不是继续升官、爬到巴菲特这样一个位置,而是他们企业的长期业绩表现。他们所作出的经营决策,是基于“今天我在这里、就永远在这里”的心态之上的。如果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发现,这正是伯克希尔公司这种罕见并且难以复制的管理结构造成的,这是伯克希尔公司的优势所在。
相比之下,如果换在其他绝大多数企业里,只要那些主要经理人还不是公司第一把手,就会热衷于攀登权力金字塔尖。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手中管理的分支机构或部门只能算是自己仕途晋升中的一个驿站而已,即使让他们在同一个职位上呆上5年,也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败感。可想而知,这些人还会有多少精力和才能用在事业上呢?
人生阅历极其丰富的巴菲特,对人性的这一面可谓了如指掌。所以无论是他还是旗下那些经理人都知道,自己在伯克希尔公司工作唯一的目标是把事业搞好,而不是仕途升迁。一方面是因为伯克希尔公司完全控股该公司,如果要在这方面动脑筋根本没戏,只要巴菲特的健康状况允许,任何人都不会有爬上去和巴菲特平起平坐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些经理人原来就是公司最高层,他们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上,各自的权力已经在企业里至高无上了,并不稀罕有更大的权力。
几乎所有与巴菲特打过交道的人都对巴菲特有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他非常善于激励人。他的最大特点是,每年都要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大张旗鼓地表扬一批明星经理人,而且指名道姓,所用字词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肉麻,可是他却毫不吝啬。这样,那些被他点到名的经理人便会感到受宠若惊,唯一的办法就是接下来更加努力地为伯克希尔公司工作,否则就会觉得对不起巴菲特。因为伯克希尔公司年报无疑是一种全球性广告:巴菲特既然在年报中提到某某人的管理水平如何如何好、对企业如何如何忠诚,那么这个人又怎么好意思不“如何如何好”、不“如何如何忠诚”呢?这样岂不是让自己和巴菲特都下不了台?
而巴菲特批评人的时候却总是泛泛而谈,一带而过,让别人去对号入座。这样他既不得罪人,又起到了某种警戒作用。这种高超的管理艺术实在值得全世界的企业领导人学习借鉴。
为了适合管理这些明星经理人,巴菲特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管理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让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和他们之间并没有签订任何合同,所以他们不需要受合约限制。他们之所以辛勤工作,完全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巴菲特也只是要求他们对这些事业完全负责。为此,他们不需要到伯克希尔公司总部汇报工作,也不需要编制年度预算送总部核准,在费用开支方面也没有任何繁杂规定。巴菲特对他们的要求简简单单一句话:那就是把这家企业当作自己家中祖传百年的事业一样对待就行。
而实际上,巴菲特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同样早就不需要为了金钱而工作,同样不喜欢向别人汇报工作(平时他的投资决策除了会向合伙人查理·芒格透露一点外,基本上不会告诉其他任何人);他之所以热爱这份工作,主要也是有一种成就感,并且他非常乐意与那些明星经理人一起工作。除此以外,还真的想不出有别的原因。
所以他说,他和查理·芒格与这些经理人之间保持的是一种互动模式,简单说就是“试着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大家设想。”这种将心比心、惺惺相惜,也让旗下的那些明星经理人很容易产生共鸣、很容易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和冲动。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和事业基础,巴菲特管理伯克希尔公司旗下70多个企业集团的那么多经理人就显得很轻松了。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有人问他一个人到底可以应付多少经理人时他回答说,如果这个经理人是酸柠檬,那么管这样一个就够呛了;相反,要是他面对的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现在的那帮经理人,那么这个数目就没有任何限制。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伯克希尔公司在购并企业时,巴菲特要特别注重考察该公司管理层了。
[启示录]
巴菲特以情动人、以事业留人的管理技巧,深得日本通用电气公司托尼·尼克里、国际飞安公司尤特斯奇、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欧文·布拉姆金、斯科特·费策公司拉尔夫·舒伊等人的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