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要注重负债率低的高盈利(1 / 1)

这是个多种多样的业务组合,销售的产品从迪丽酒吧冰淇淋到波音737的部分产权应有尽有,2005年平均有形资产净值收益率达到令人称奇的22.2%。值得说明的是,这部分业务经营取得如此之高的收益率,只使用了很小的财务杠杆。显而易见,我们拥有非常卓越的企业,可是我们是以显著高于其净值的价格收购其中大部分企业的。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关注投资对象的持续盈利能力是必须的,但同时还必须关注该公司取得这些盈利的负债水平。在巴菲特看来,企业的财务杠杆越低越好,负债率过高就会带来经营风险。不过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通常认为,企业负债率在10%~50%之间比较合理,过低过高都是不好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是一个多种多样的业务组合,其销售的产品从迪丽酒吧(Dilly Bars)的冰淇淋到波音737飞机的部分产权应有尽有,当年该公司有形资产净值的收益率达到了令人称奇的22.2%。他特别指出,伯克希尔公司在取得如此之高收益率的同时,只使用了很小一部分财务杠杆。换句话说,伯克希尔公司的对外负债很少,如果负债率再高一点,收益率还会更高,但这却不是巴菲特的投资风格。

巴菲特说这番话的含义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拥有许多非常卓越的子公司。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当初收购这些企业时,这个价格是明显高于其净值的,这部分收购溢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栏目中,需要逐年摊销。如果剔除了这一因素,伯克希尔公司的回报率还会更好。

可以说,巴菲特从来就不主张高负债率,在这方面他和一位现代企业家的要求相距太远。不过也正因他如此扎实、严谨甚至保守,才避免了一次又一次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他的哲学就是用无休止的积累,投资、赚钱、积累;再投资、再赚钱,再积累,而且必须毫无风险。好在乎巴菲特的这种资金积累方式并不少早期资本家那样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也不像同期美国华尔街上那些从别人手中攫取巨额资金的资本家,这就是他拥有个人财富如实庞大却始终屹立不倒的秘诀。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是巴菲特的一种个人特质,融化在他的骨髓里。

例如,1945年巴菲特15岁时,就用自己业余送报积累起来的1200美元个人积蓄,从父亲手中购买了一片40英亩的农场。在此几年前,巴菲特的父亲就买下了这片农场,可是一直没有耕种过,而现在巴菲特从父亲手中原价买下后转租给别人。请注意,巴菲特这里用的完全是自有资金,却通过出租实现了手中原有自有资金的自然增值。

20岁时,巴菲特还是一名大学生时个人财产就达到了9800美元。所以,他坚信自己将来能够赚到更多的钱。

从1951年开始,巴菲特就经常写信给他的同学唐·坦利。这时候的唐·坦利在父母去世后继承了6000美元左右遗产,巴菲特的目的是希望帮助这位老同学把这笔钱尽快实现增值。当然,唐·坦利是非常相信巴菲特的,因为巴菲特很经营头脑,并且从来不负债、恪守信用,所以把钱交给他没有什么风险,当然他也没想到巴菲特日后会取得如此成就。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唐·坦利一个人。1997年,当巴菲特去母校伍德罗·威尔逊中学参加高中毕业50周年的同学聚会时,许多同学都意外地说,要是在当年读书的时候了解巴菲特就好了。

1961年,唐·坦利下定决心,把自己拥有的2.5万美元资金全部投入巴菲特有限公司,后来又继续买入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并且从来都没有卖出任何1股股票。他在1997年说,在他持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30多年里,他每天都要至少查看一次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但从来没有卖出过1股。因为他相信,任何时候卖出该股票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的),因为伯克希尔公司就是这样一只有着持续盈利能力的股票。

1952年4月,巴菲特结婚了。婚后他们一直住在租来的一个破旧公寓里,后来又搬家到纽约,住进一个有两层楼的公寓,一直住到1954年。1956年春天,巴菲特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全家又搬回家乡奥玛哈,租了一间房屋。

结婚时的巴菲特大约有1万美元现金。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像我国新结婚的年轻人一样,结婚前就先买一套婚房,甚至还可以按揭贷款买房,况且不管房价有多高,他又不是买不起!

可是巴菲特与众不同。他对新婚妻子苏珊说,我现在拥有1万美元,但同时也有2个选择:一是现在就买一套房产;二是暂时将就几年,让我把这些钱用于股票投资,这样几年后就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钱。苏珊选择了后一种方案。结果,4年后的1958年,巴菲特就掏出了3.15万美元自有资金,买了一幢荷兰殖民时期的三层楼房作为住房。

在当时,这幢房子是当地的最高水准,相当于中国人心目中的别墅。它位于奥玛哈邓迪区,门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欢迎”。后来,正是在这个楼上的卧室和阳光浴室,他经营着投资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直到现在,巴菲特仍然住在那里,从来没有搬迁过。按照现在的房价水平估计,这幢楼房的价值应该在70万美元左右,而巴菲特认为它只值50万美元。要知道,这样的增值幅度与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幅度相比,回报率太低了。

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一贯认为不能负债太多去搞投资,既是他的切身体会,也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启示录]

巴菲特一贯不提倡负债经营,主观上这是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客观上这避免了企业经营的大起大落。既要负债率低,又要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这样的美事在伯克希尔公司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