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贯保守的财务政策可能也是一种错误,不过就我个人的看法却不认为如此。回想起来,很明显的我们只要能够再多用一点财务杠杆操作(虽然较之他人还是很保守),就可以得到远比现在每年平均23.8%还要高的投资报酬率。即使是在1965年我们也可以99%地确定高一点的财务杠杆绝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同时我们可能也会有1%的机会不管是从内部或是外部所引发令人异想不到的因素使得我们负债比例提高到介于一时冲高到负债倒闭之间。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的财务稳健性是由稳健的财务政策所决定的。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无论哪个企业的财务都是相对稳健的,因为在财务后面所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钱(资金),这是企业正常运转的根基。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一贯保守的财务政策在其他人眼里或许是个错误(太保守了),可是他却不这样认为。回想过去,虽然伯克希尔公司只要稍微提高一点财务杠杆就能得到比现在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即使在1965年依然可以确定提高财务杠杆可以99%地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同时也依然有1%的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即使这1%的风险巴菲特也不愿去冒。
巴菲特所说的这种财务稳健,与其千方百计要物色可靠的明星经理人有关。他说,严格挑选优秀的公司管理层,虽然并不会保证你一定成功,不会保证一家二流的纺织厂或百货公司会“老母鸡变鸭”,但毫无疑问,该公司的所有人(投资者)会因此受益良多。相反,如果公司管理层平平庸庸,那么本来很有前途的公司也会被他们糟蹋掉,这种风险既可能发生在业务领域,也可能是财务方面。
从伯克希尔公司的发展历史看,巴菲特始终认为,只要投资行为合理,就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他说,大部分情况下提高财务杠杆会让你在这条道路上前进得更快,可是他和查理·芒格从来就一点都不急,他们享受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没必要为了前进得更快而牺牲财务稳健性。
能够较好证明这一点的,是巴菲特在外汇投资上的操作思路。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外汇市场的,2003年进一步扩大了这方面的投资,原因是他长期看空美元。所以展望未来,伯克希尔公司虽然仍然会把大部分投资放在美国,但却会逐步增加在国外的投资比重。在他看来,美国的贸易赤字会持续强迫其他国家因为手中握有美元而投资美国。伯克希尔公司为什么会在2002年开始投资外汇呢?原因在于他看到这时候开始美元相对于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了,为了保证伯克希尔公司几百亿美元现金的稳健,他必须这样做。
他说,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伯克希尔公司投资这些外汇资金无论契约是否到期,都必须每个月反映在会计报表上。而截止2003年末,伯克希尔公司签订的外汇契约总额累计达到120亿美元,一共拥有5种外国货币,除此以外还有以欧元计价的10亿美元左右的国外债券。
他说,除非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否则他和查理·芒格“痛恨接受任何些微的风险。到目前为止,我们勉强可以接受的最大风险限度就是:吃标示过期1天的奶酪。”
例如,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美中能源集团公司(MidAmerican Energy)的投资案例就能说明这一点。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5年春天美中能源集团公司收购了位于美国西部的亚太集团公司(Pacifi Corp)。该公司为美国西部6个州提供电力服务,经过许多监管部门的批准,伯克希尔公司购买了34亿美元的美中能源集团公司普通股,然后由美中能源集团公司用这些股票再加上17亿美元现金(银行贷款)完成了收购交易。
巴菲特这里不厌其烦地说这些干什么呢?原因只是一个,那就是为了说明这起购并案虽然如此繁杂,却并不是为了获得特别高的投资回报率,而是为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巨额资金找到一个获取合理投资回报率的盈利机会。在他看来,投资这种政府重重监管的公用事业投资回报率不可能太高;可是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手中握有如此巨额资金必须为它们找到一个合理渠道,这也是以后的投资方向。
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稳健性,还表现在它尽量避开有争议的公司。巴菲特警告投资者说,有三种股票不能买:
一是拥有许多没有处理的“股票认股证”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花样太多,投资者防不胜防,所以不该涉足。巴菲特坚持认为,“厨房中的蟑螂一定不止一只”,投资者如果发现该公司有问题,那也肯定不是只有一个两个的问题,很可能有一大批。
二是财务年报中有太多附注说明的公司,这些附注说明越多、用词越是模棱两可,不可告人的问题就越多。
三是对发展前景预测过于乐观的公司也不能买。他表示,他自己对上市公司下个季度的情况也无法预测,又怎么能预测一年后的利润增长呢?这肯定不是他的专长。
[启示录]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伯克希尔公司的策略是集中投资、长期投资,不担任何风险,哪怕有1%的风险也不行。这正符合巴菲特“投资的第一准则是不亏损”的理念。不亏损,当然也就赚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