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马路上也会碰到购并案(1 / 1)

1994年五月,在年度股东会过后不久,正当我在纽约第5大道与58街交叉路口准备过马路时,突然有位妇人叫我的名字。我停下驻足,她提到自己很喜欢参加伯克希尔的股东会,过了一会儿,旁边一位先生听到这位妇人的谈话也如法炮制地把我给拦下来,没想到他竟是Barnett Helzberg二世。他持有伯克希尔4股股份,同时也曾参加过我们的股东会。在我们短暂的交谈中,Barnett表示他拥有一家我们可能会有兴趣的公司。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非常善于利用每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布道,阐述投资理念,回答股东提问。虽然让天下人尽知有一个巴菲特并非他的本意,却给他凭借个人魅力赢得购并机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不是开玩笑,他连走在马路上都有人上门“兜售生意”。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94年5月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后不久,有一次他在纽约马路上准备过马路时突然有位妇女叫他的名字,这位妇女表示自己很喜欢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旁边的一位先生听到他们的谈话后,也拦住巴菲特说他也参加过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并且持有4股伯克希尔公司股份。

巴菲特在和这位先生短暂的交流中得知,他居然就是巴内特·赫尔兹伯格(Barnett Helzberg)二世。他表示,他所拥有的这家钻石公司可能是伯克希尔公司感兴趣的。

由于是在马路上偶然遇到的,所以巴菲特对此并不当真,只是淡淡地说,如果方便的话可以送份资料来看看。果然,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很快就给巴菲特送来一份财务年报,巴菲特一看大喜过望。

巴菲特了解到,赫尔兹伯格钻石公司是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祖父于1915年创立的,当时不过是一家小店,可是发展到现在已经在美国23个州拥有134家分店,1974年销售额为1000万美元,1984年增长到5300万美元,1994年更是跃升到2.82亿美元。当时60岁的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虽然非常热爱这项事业,可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希望通过出售企业来分散家族持股风险。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认为,如果伯克希尔公司对此有意,可以开个价。

巴菲特认为,赫尔兹伯格钻石公司就是伯克希尔公司所想要的那种类型,它虽然和波仙珠宝公司一样经营的都是金银珠宝钻石,可是两者的经营方式完全不同,不会产生冲突,依然可以各自独立运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平论(Jeff Comment)是他非常喜欢的那种明星经理人类型。

所以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伯克希尔公司于1995年购并了该企业。照例,采取的是免税的股权交换方式,这也是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唯一愿意接受的方式。

更令巴菲特钦佩的是,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将该公司出售后的所得与全体员工共同分享。这在巴菲特看来,一个对过去的员工如此慷慨的人,也一定会公平、合理地对待新买主伯克希尔公司的。

你说,这是不是巴菲特在过马路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类似于这种“从天上掉下来”的好事还有许多。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前几天他突然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块不知道做什么用的金属材料,还有一封署名为迈铁公司(MiTek)总裁吉恩·图姆斯(Gene Toombs)的来信。

据吉恩·图姆斯介绍,这种金属材料是屋梁的连接板,该公司是全球在该领域内的领导厂家,现在该公司的英国母公司有意出售企业,他认为伯克希尔公司是最合适的买家。

巴菲特收到来信后马上打电话给对方,简短的几分钟交谈后就发现双方非常投缘,吉恩·图姆斯正是巴菲特欣赏的那种明星经理人类型,而该公司也正是伯克希尔公司想要的类型。于是巴菲特报了一个价格给它的英国母公司,不久以后双方就正式成交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8月31日完成的一桩森林之河(Forest River)公司的购并案,其中也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当年的7月21日,森林之河公司老板兼总经理彼特·利格尔(Pete Liegl)给巴菲特发了一份传真,逐一介绍了该公司是如何符合伯克希尔公司在年报上披露的收购标准。而在此之前,虽然这家周末旅游汽车制造商的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拥有60家工厂和5400名员工,可是巴菲特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而现在看了这份只有2页纸的传真后他却非常动心,于是马上要求对方进一步提供更多数据。

第二天早上巴菲特拿到了这些补充数据,然后在上午就向彼特·利格尔提出收购要约。一个星期后的28日,双方握手成交。彼特·利格尔2005年11月12日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感慨说:“向巴菲特出售我的公司比更新我的驾照还容易。”

文章发表后,巴菲特收到一封署名凯蒂·塔玛兹(Cathy Baron Tamraz)的来信,说她看了这篇文章后要向巴菲特推荐自己的商业新闻公司(Business Wire),尤其是其中的“我们严格控制成本,并且限制一切不必要的支出。我们公司没有秘书,也没有管理分层。但我们却会大量投资以取得技术领先和推动业务发展”这一段话让巴菲特非常动心,不用说,双方很快就达成了购并协议。

[启示录]

名声在外的巴菲特富有个人魅力,更由于他每年都要在公司年报中明确购并标准,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志同道合、符合收购标准的企业纷纷找上门来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