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伯克希尔公司的纯洁性(1 / 1)

一想到巨额的回报不是回到社会而是仅给予少数几个人,原因是这几个人正是从我太太的子宫里钻出来,这个念头会让我发疯。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发行A股、B股并且全部公开上市,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伯克希尔公司的纯洁性,避免被假冒伪劣玷污了名声。在此基础上,巴菲特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持的绝大多数B股捐献给社会,也是为此所做的一项主要工作。

巴菲特说,他的所谓成功只是一种格外幸运,是在合适的时代出生在合适的地方。如果他早出生几千年,说不定就只能成为其他某种动物的一顿午餐,因为他跳得既没有别人高,跑得也没有别人快;而即使出生在现代,如果换个国家如孟加拉国或其他什么地方的,也不会成为现在的他。所以他认为有了钱以后一定要报答社会,自己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社会给予的。如果把这些巨额财富仅仅给少数人,只是因为这些人是从他太太子宫里钻出来的,这种念头会让他发疯。他说:“我绝不相信某一个人的子宫具备这样的‘神圣性’。”

巴菲特是全球慈善捐款最多的人。2006年,他承诺把自己个人资产的85%计375亿美元重新投入社会,具体是:把他持有的1205万股伯克希尔公司B股捐赠给5家慈善基金会,其中1000万股给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100万股以妻子的名义创立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其余的捐赠给以他子女名义创立的3家慈善基金会。

他的好朋友比尔·盖茨及其夫人联合创办的慈善基金会接受这笔300亿美元捐款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基金会。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巴菲特的这笔捐款是分期交付的,每年支付5%。但即使在他去世后,这一承诺也会继续得到履行。

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自从自己在有生之年捐献了85%的总资产后,夜里睡觉“睡得像婴儿一样甜。这个决定对我而言非常坦然,在财富如何分配问题上这正是我想要做的,因此我不会改变这个决定。”

至于子女们,他说会给他们留下足够的钱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不可能给他们太多的钱以至于他们不再去做任何事。

为了保证公司股东利益不受损失,伯克希尔公司作为母公司从来没有捐出过一分钱,所有捐献行为都是子公司开展的,而这些子公司的慈善捐款也是在取得投资者授权后进行的。通常的情形是,公司经营管理层和投资者一起开会,投票选择3个最希望投入的慈善机构,然后一起商量捐款数额,然后把这些数额分摊在每股股票上,根据投资者拥有股票数量的多少看他应该分摊多少捐款。

每年伯克希尔公司的捐款数额都要上千万美元,捐款对象超过4000个慈善机构。有趣的是,这些投资者最喜欢的捐款对象是教堂,而这是一般企业捐款所不喜欢的。因为通常来说,向教堂、教会捐款不会得到任何回报的,这正好反映了巴菲特的个人意愿:捐款完全是个人的事,究竟应该怎么捐、捐多少,完全由个人自主决定,外人不得干涉,他也不会去干涉别人。

他说,许多人批评他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展捐款了,他说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在只有200万美元时就捐款,最后给社会的回报就绝对不会有现在这么多。在这方面,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每做一件事,都会想一想父亲会怎样来看待他做这件事,只有父亲“同意”他才会去做这件事。所以,他在讨论伯克希尔公司取得的业绩时从来就不谦虚,而在捐款后名字是否出现在捐款名册或某人纪念碑上却毫不在意。

指定捐赠计划是伯克希尔公司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慈善项目。并且,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中的慈善项目其金额和流向是董事会主席或首席执行官决定的,在伯克希尔公司却是由每一位股东根据股东利息的比例决定的,每年有98%拥有指定捐赠计划资格的股东会参加这一项目。

例如,1999年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东有权向3个不同慈善机构每股捐赠18美元,由股东指定受益人,伯克希尔公司则为他们填写捐赠支票。当年该公司股东一共向近4000个慈善机构捐赠了1700多万美元。

伯克希尔公司推出这项指定捐赠计划,目的是要通过这一活动让股东懂得什么是奉献、怎样奉献,为他们将来寻找财产的最终去向和更高目标做准备,是一种真正的奉献爱心。

伯克希尔公司在实施指定捐赠计划时,允许股东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随心所欲地捐赠,无论这些理由是公民的、文化的、经济的、娱乐的、教育的、环境的,还是为了孩子的、教会的、健康管理的,都会尊重股东意愿。伯克希尔公司非常明确,指定捐赠计划是为公司股东而不是购买者、投机者、交易者、短期持有者准备的。

每年8月31日之前拥有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票的投资者,都有资格参加指定捐赠计划。而且,为了更好地表达股东个人意愿,这些股票必须是以个人、信托、公司、合伙企业的名义注册,而不可以是其他团体机构,这再次显示了伯克希尔公司设计这种指定捐赠计划的良苦用心。

[启示录]

巴菲特的个人生活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奢侈消费。他在有生之年把所拥有的巨额财富中的85%捐献给社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快乐在于赚钱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重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