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击山寨版伯克希尔股(1 / 1)

近几年来,有一些人向我转达想要设立一种所谓的仿伯克希尔投资基金,以较低的价位对外发行。不过由于我个人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所以这些人才没有进一步的举动。对于这些人我不会一味地打压,因为毕竟我们的目标锁定在大额投资人,如果可能,查理·芒格跟我当然希望公司的净值可以直接由1000美元翻个两三番立刻变成3000美元。如此一来,大家因为这样的资本利得肯定不会再有其它的意见。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很有一套。当市场上出现山寨版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巴菲特称之为仿伯克希尔投资基金)时,他创造性地发明并推出了一种伯克希尔B级普通股(以下简称B股)打击假冒伪劣,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最近几年来总有一些人向他提出设立一种股价较低的伯克希尔股,以方便资金量较少的投资者投资和买卖。可是他固执地认为,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者都是那些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长期投资者,所以并不赞成这种做法,这一建议便被搁置了下来。

想一想也是,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每股价格在10万美元以上,仅仅拥有1股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就差不多需要100万元人民币,当然并非人人都能投资得起的了。

可是巴菲特又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当他后来看到伯克希尔公司不发行这样的股票,反而在市场上留下一个缝隙,促使一大批假冒伯克希尔公司股在社会上流行,最终迫使他也不得不付诸行动了。

这些山寨版伯克希尔股,纷纷打着伯克希尔公司的旗号对外宣称,既然伯克希尔公司过去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那么现在参照伯克希尔公司的做法,发行一种价格比伯克希尔公司股价低得多的股票(基金),就理所当然对投资者非常具有吸引力。

更何况,随着当时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发行这种股票(基金)既非常具有号召力,又非常具有欺骗性。而实际上,这些股票(基金)都不是伯克希尔公司发行的,它们和伯克希尔公司之间完全没有关系。

众所周知,伯克希尔公司在过去取得了傲人的经营业绩,这使得许多小额投资者以为这些山寨版伯克希尔股也能取得同样的业绩。可是殊不知,在这些股票(基金)高昂的发行费用和佣金后,投资者面对的往往是一副烂摊子,最终无法兑现承诺,投资者就会感到失望。

巴菲特相信,这些山寨版伯克希尔股很容易募集到大笔资金,并且吸引更多山寨版前赴后继,继续打着伯克希尔公司的旗号蒙蔽投资者。

巴菲特介绍说,在股票市场上没有什么是卖不掉的东西。这些山寨版伯克希尔股通过募集到的大量资金,反过来投入到真正的伯克希尔公司少数股票组合中去,就必然会使得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暴涨,产生泡沫;而这种不恰当的股价上涨反过来又会吸引那些无知、敏感的投资者蜂拥买入这些股票(基金),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

所以,巴菲特把山寨版伯克希尔股的出现看作是自己受到了侮辱。更由于这些股票(基金)都是通过中介机构高额销售的,这些高额佣金最后都必然会分摊到每一位投资者身上,使得投资者背负着相当沉重的成本负担,最后把怨气通通发泄到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身上。

巴菲特说,在过去的5年内,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有了快速增长,可是股票价格的上涨速度更快。他的意思是说,投资者如果现在(1995年)或以后投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会有一定风险。不但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如此,其他所有股票也是这样,总有一天股票价格会超过内在表现。而巴菲特最喜欢看到的结果是,股票价格和内在价值相符,不至于产生股价剧烈波动,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更好地分享到企业经营成果。

所以他说,如果让伯克希尔公司当时的市场价值从430亿美元一下子增加2倍,增加到1290亿美元,与全球最大的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市场价值一样高,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却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伯克希尔公司还不如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例如5年翻一番。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同样是不容易的,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尤其是那种山寨版伯克希尔股高佣金的**。

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意思是,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他更关心的是企业内在价值是否能稳定、快速地增长,而不是股份比例的多少、股价高低,以及是不是需要分拆股份。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遇到有那么多山寨版伯克希尔股出现,巴菲特还是不得不揭竿而起作出自己的表态来。发行B股,就是其主要动作。

巴菲特非常明确地说:“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必须降低那些想要推销仿伯克希尔基金的动机,这也是我们决定推出B级普通股的主要原因。”

道理很简单,如果真的有山寨版伯克希尔股加入并推高股价,必然会有一部分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因为眼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趁机卖掉手中的股票。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却会给继续留下来的那些股东造成苦果,也会给伯克希尔公司声誉造成影响。归根到底,泡沫过去后总会有成千上万的新加入者被套牢在高位上。

[启示录]

发行伯克希尔B股的目的,主要是打击那些山寨版伯克希尔股对投资者的误导。它们通常以伯克希尔公司过去的傲人投资回报率来吸引不知情的小额投资者,在收取高昂佣金后却无法兑现高获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