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报告中我曾经告诉各位保险子公司有时也会从事套利的操作,以作为短期资金的替代。当然我们比较喜欢长期的投入,但可惜资金总是多过于点子;与此同时,套利的报酬有时会多过于政府公债,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稍微缓和我们对于寻找长期资金去处的压力。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在巴菲特看来,股票套利的一大功能就是短期投机。虽然他从而不承认投机这个词,但实际上套利主要就是为短期资金找到一种出路。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过去曾经告诉各位股东,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有时候也会从事套利操作的。虽然伯克希尔公司一贯坚持长期投资策略,但实际情况是手中的闲置资金往往过多,更何况股票套利的回报率往往会高于政府国债利息。所以综合起来看,套利有助于减轻短期资金的闲置压力。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的套利行为与其他投资者有所不同。其他投资者一年往往会有几十笔套利交易,而伯克希尔公司只是少量参与大型套利活动。他的理由是,交易行为多了自己就太忙了,这种必须花很多时间监控交易进度、股票价格变动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他和查理·芒格追求的。不过,由于套利次数少,所以每一笔套利活动的收益如何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年的套利投资业绩。庆幸的是,伯克希尔公司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惨痛教训。
巴菲特举例说,1988年末伯克希尔公司的唯一套利投资是拥有334.2万股雷诺·纳比斯科(RJR Nabisco)股票,投资成本2.82亿美元,年末市场价值是3.04亿美元。1989年1月,伯克希尔公司增持该股票到400万股,然后在2月全部抛出。其中300万股是当该公司已经确定被KKR公司兼并后卖给KKR公司的,共获利6400万美元,略高于预期。
巴菲特说,许多人认为1988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套利收益非常好,接下来应该继续扩大这方面的投资,但是他采取的措施恰恰相反。他认为,由于这时候伯克希尔公司已经决定大幅度增加长期投资,所以手里的现金在下降,这时候理所应当减少套利活动才对。更不用说,套利活动的风险是明摆着的,任何人都不能忘乎所以。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说,1987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35%,那年伯克希尔公司卖出了很多股票,一下子手里就有了许多现金。由于暂时用不着这么多现金,而这时候的股价又偏高,不适合买股票,所以才在1987年9月用这些资金去进行了套利活动。
巴菲特当时购买的是所罗门证券。虽然他后来不无遗憾地说这是一个错误,如果再等一等的话伯克希尔公司会有更多资金用于接下来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可是结果还算是很不错的。
巴菲特说,他这辈子可能做了300桩套利行为,也可能更多。套利本身是一笔很好的生意,因为对于长期投资来说,存在着许多适合用于套利的头寸。巴菲特的强项在于了解套利的所有细节,并且掌握足够多的信息。这样,再加上交易中因为资金量大而得到的可观折扣,又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打持久战,他的股票套利往往获利颇丰。巴菲特形容这是“我们在我们懂得的领域作战”。
谈到这里,巴菲特又附带嘲笑了一下“市场效率理论”。他说,这些年来美国证券投资领域中市场效率理论非常热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在学术圈内被奉为圣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市场效率理论认为,股票市场上的所有公开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价变动之上了,也就是说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它永远知道所有的事情。用老百姓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股民如果要想取得超额投资回报今后将会越来越难。因为随着市场信息的越来越公开化,每位投资者的投资业绩也将越来越趋于平均化。
巴菲特对这种理论从来不屑一顾。他说,无论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创办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还是他自己创办的巴菲特有限公司、伯克希尔公司,它们之所以会连续60多年取得超过股市平均投资回报率的业绩,这本身就表明市场有效理论是那么的不攻自破。
就以股票套利为例,巴菲特的研究表明,1926年到1956年间虽然经历了1929年到1932年的经济大萧条,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股票套利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仍然高达20%。而他在1956年成立巴菲特有限公司后直到现在(1988年),股票套利的投资回报率有多高虽然没有仔细计算过,但估计也不会低于20%。
所以巴菲特认为,股票套利是短期资金的一条有效出路,他自己的经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过去的63年中(1926年到1988年),美国股市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包括分红在内)大约只有10%,而股票套利的回报率却可以高达20%。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如果当初同样是投资1000美元的话,前者在63年后只能得到40.5万美元,后者却可以变成9700万美元,相当于前者的240倍!
谈到这里必须补充一句,股票套利行为需要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不是普通投资者所擅长的。巴菲特也同样承认这一点。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套利投资是短期资金的替代去处,有时我们手头上没有太多的现金,就算是有我们也宁愿选择不参与套利,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最近这些企业活动实在是没有太大的经济意义……只有当我们觉得胜算颇大时,才会考虑进场。”
[启示录]
套利在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回报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依然坚持安全边际原则不动摇。只有当他觉得这笔套利有比较大的获利、风险又相对较小时才会大手笔地投入,这是普通投资者不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