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你们的主席做出了购买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市沃姆伯柯纺织厂的决策,以便能达到扩展我们纺织业务量的目的。按照任何一项统计测试,购买价格都是非常便宜的。我们以远远低于商业营运资本的价钱买了下来,实际上,我们几乎一文没花就获得了大量的机械和房地产。但是,这个购买决策是错误的。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做,然而旧的问题一解决掉新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对象要避开雪茄烟蒂式企业。这一观点最早是从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得到的。严格地说,最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纯粹的纺织企业,后来巴菲特认识到这一点后彻底把它改造为金融投资集团,就是吸取这一教训的必然结果。
早期的伯克希尔公司坐落在美国波士顿以南50英里的地方。19世纪的当地人以捕鲸为生,到处是捕鲸者、造船商、索具操纵人员、修船匠、铁匠等。1888年,为了适合地方经济从低利润的捕鲸业向高利润的纺织业转型,霍雷肖·哈撒韦创建了哈撒韦纺织厂。
1790年,塞缪尔·斯莱特创建了美国第一家纺织厂,而塞缪尔·斯莱特手下的一位木匠奥利弗·蔡斯,则在1806年创建了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的最前身。后来,伯克希尔公司慢慢发展成美国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纺棉量一度达到美国棉花总量1/4。1929年,几家纺织企业和伯克希尔棉花生产公司联合起来,更名为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
当时的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虽然规模很大,可是并不赚钱,连优先股股息也发不出来。时来运转的是,正好该公司添置了全新设备准备大干一场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需要大量的火药袋、用于伪装的布料、雨布、蚊帐和其他军需物质。
军需品公司把全国纺织生产企业召集起来开会,要求大家开发、生产尼龙降落伞布料。由于这是一种新产品,大家心里没底,所以都是报个数字意思意思,只有伯克希尔公司坚定地申报了“300万码”,让大家刮目相看。紧接着,大家纷纷提高申报量,而伯克希尔公司又进一步把生产任务增加到500万码。从此以后,伯克希尔公司主要致力于降落伞布料的生产,成为人造纤维服装衬里的最大厂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年,伯克希尔棉花纺织有限公司和哈撒韦制造公司的10多家工厂员工总数达1万人,年利润高达1800万美元,进入了一个强盛发展期。直到1954年飓风毁灭了其中一家工厂、严重损害了公司的最大综合建筑物,才促使这两家企业于1955年合并,并且改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但事实上这时候的纺织生意已经非常难做了。在接下来的9年里,公司固定资产净值从合并时的5545万美元一直下跌到2124万美元,而即使这样,公司管理层还处于一种盲目乐观状态中。
例如,公司总裁在1961年的报告中眉飞色舞地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新英格兰最大的棉花和人造纤维纺织品生产厂家,每年有100万个锭子和大约12000台织机在运转,年产量2.25亿码。公司大约有5800名员工,所有车间实行三班倒工作方式,年销售超过6000万美元。并且还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特别是公司在银行里的存款,引起了沃伦·巴菲特这位来自内布拉斯加州投资奇才的注意,当时奥玛哈市的股票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云云。
而实际上呢,一方面,1964年时该公司只剩下2家工厂和2200万美元资产净值,股价已经跌到账面价值以下;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确实在1962年第一次买入该公司股票,每股价格7美元。
几年之后,当时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对巴菲特说愿意把剩余股票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卖给巴菲特,可是仅仅3个星期过去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投标价格却只有11.125美元了,这让巴菲特十分气愤。同样感到气愤的还有该公司总裁的妹夫、时任公司董事长的马尔科姆·蔡斯,于是他主动把自己拥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卖给巴菲特,促使巴菲特于1965年5月10日完全控股该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原总裁及其儿子只好离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虽然这时候的生意依然低迷,但巴菲特对购买这家公司的价格还是感到非常满意。不过他马上就意识到“这个购买决策是错误的”,因为尽管他们竭尽全力,“然而旧的问题一解决掉新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而这正是雪茄烟蒂式企业的典型特征。
到了1980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公司的纺织业务已大大缩小,沃姆伯柯纺织厂终于彻底关闭。虽然这一举措有些迫不得已,却非常必要,用中国话来说就叫长痛不如短痛。他坦言道,这时候作出这一决策已经有些迟了,代价太高了。
总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早期伯克希尔公司的纺织业务是亏损的,虽然1983年有些回光返照,但终于在1985年年末彻底停产,所有设备被低价变卖掉,只有土地没有卖出去,而一直是对外出租的。
不难看出,巴菲特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后不但没赚到钱,而且还亏了不少。幸亏巴菲特在其短暂的繁荣期通过降低运营资本积累起了大量现金,并把它们投入到收益更好的资本项目上去,才支撑着伯克希尔公司丰厚的业绩回报。1985年年末该公司停止纺织业务时,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已经从20年前的每股11美元上涨到2600美元。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的纺织业务并不像当初他认为的那样值钱,他从中得到的更多是教训。不过,这些教训让巴菲特从此避开了雪茄烟蒂式投资,坏事却又变成好事,这也是他一生中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