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1967年都算得上是生意红火的一年。和道·琼斯工业指数上升了19%相比,我们总的业绩上升了35.9%,超过我们以前所定的超过道·琼斯工业指数10个百分点的目标。我们总的盈利为1938万美元,即使在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下,我们的盈利额也能买下很多家百事可乐公司。但是,由于适销证券市场上一些有悠久经营历史的大型公司的出售,我们还是赚到了2738万美元的应纳税收入,这和公司1967年的经营业绩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在4月15日的股东年会上会给人一种积极参与的感觉。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股票投资也是如此。从他个人的证券投资实践看,他认为只要所投资股票的内在价值大大高于价格,这种投资行为就很容易充满自信。
关于这一点,很容易从当初巴菲特有限公司收购并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建立伯克希尔企业集团这一点上得到证明。
1962年,当伯克希尔公司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支出达到每股16美元时,巴菲特有限公司就开始不断买入这家纺织厂的股票了。
巴菲特在1966年1月20日说,1962年他开始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股票时,一开始的股价只有7.6美元,所以他十分自信。
这种自信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这时候的纺织行业在面临倒闭时都会有一些优惠政策,这对股东肯定是有利的;另一方面,虽然纺织行业内部条件的变化造成了巨大损失,从而使得许多企业陷于瘫痪状态,但实际上这些企业内部管理很正规,只是原来一套旧的管理模式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罢了。
就伯克希尔公司而言,1965年春天伯克希尔公司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时,实际上这时候只剩下两家工厂了,共有员工2300名。仔细考察这两家工厂会有惊喜发现,因为它们都具有非常优秀的管理层,伯克希尔公司控股这两家公司后根本不需要从外部引进管理人员,这是巴菲特特别看重的地方。
所以,巴菲特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虽然代价很高,可是他仍然觉得这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
买入成本究竟有多高呢?分析表明,当初开始购买股票时股价虽然只有每股7.6美元,可是实际成本却高达每股14.86美元,这在当时来看应该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了。1965年12月31日的资料表明,当时不包括工厂及设备在内的净营运资本达到每股19美元。
巴菲特在这方面具有高瞻远瞩的本领。他认为,在纺织行业,经营状态是决定赚钱能力的主要因素。而从整个纺织行业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纺织业的经营状况迅速恶化,1948年就跌到最低点,当时11家纺织厂的工人总数多达11000名,可是税前收入却只有295万美元,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具体到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这两家纺织厂,虽然当时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根本不可能具备像施乐复印机、好孩子照相机、国立录像机公司一样的盈利能力,但由于它由一个精明的管理层来掌舵,这本身就是一笔相当不错的财富。
巴菲特形容说,这就像他一位来自西海岸的哲学家朋友所说的那样:“在吃奶油干酪的同时,吃点以麦片为主的特种饮食也是不错的。”
他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品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都可以说是很值得的。
接下来读者可以看到的是,随着巴菲特有限公司自身价值的不断增长,当然也包括股东的追加投入在内,该公司1965年时的净资产从10年前的10.5万美元迅速增长到了2600万美元。
1966年1月20日巴菲特在给他父母的信中报喜道:“1965年,我们在针对贫穷的战斗上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年底我们的收益比预期多了1230万美元。”
究竟“非常成功”到什么程度呢?数据表明,196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升了14.2%,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收益率却高达47.2%,并且业务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表明公司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两年后的1968年1月24日巴菲特又在一封信中写道:即使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来判断,1967年也是生意红火的一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应纳税收入高达2738万美元,净利润为1938万美元,不过这些都和经营业绩没有任何关系。
既然和经营业绩没关系,那又和什么有关呢?巴菲特在信中没有说,实际上却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主要靠正确的投资决策,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买下内在价值很高的上市公司。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敏锐的商业眼光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自信。
巴菲特认为,除了收购成功的上市公司增加盈利外,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两家控股公司当年收购了两家公司,即后来被称作联合零售商店的联合棉花商店,以及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的国家消防和海运公司,也都让股东有同样的感觉。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的自信来自安全边际。他说:“我们喜欢良好的管理——我们喜欢体面的行业——我喜欢在原有的静态的管理模式或是股东群体中有一定程度的‘动**’。但是,我们需要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