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像经营自己的钱一样经营这个公司。我会承担相应的损失,也应该获得我相应的利润。我不会告诉你们我是怎样经营的……我对自己合伙公司的经营理念来自于为本·格雷厄姆工作的经历。我从他的经营模式中得到一些启发。我只是对其中某些事情做了变动,但这个经营模式不是我最先想到的。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真正的创业起步是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解散回家后,自己创办合伙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开始的。1965年,巴菲特通过巴菲特有限公司控股伯克希尔公司,就更是这种方式的高级版了。
当然,巴菲特有限公司成立早期的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有许多合伙人拒绝和巴菲特进行任何合作。
1956年,巴菲特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回家后经常有朋友向他询问股票投资方面的事,于是他从中得到启发,干脆成立了一家巴菲特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5100美元,其中100美元是他象征性投入的。
1956年5月1日,巴菲特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他只有25岁。他表示,他会像对待自己的公司那样经营好这家公司;他会承担相应的损失,但也希望能得到应得报酬。当时的分配方案是,巴菲特作为公司经理有权分得盈利额的25%,所有投资者只享受投资成本6%的年末分红。容易看出,只要经营得好,巴菲特的投资收益非常可观。
巴菲特并不希望别人了解他是怎样经营的。也就是说,其他合伙人都是有限股东,不能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指手画脚,甚至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任何发言权。
很显然,他的这种做法得不到别人认同。在别人看来,这个所谓的合伙公司连个办公室也没有,只是在他的房间过道里办公。既没有秘书也没有计算器,再加上所做的生意又是人们不怎么明白的股票投资,还有更重要的是他还不许别人插手他是如何经营管理的……面对这一切,所有人都不放心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交给他管理是很自然的。
后来被巴菲特视为杰出明星经理人的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麦当劳公司董事的唐·基奥就是这样一个人。
巴菲特和唐·基奥家住得很近,穿过一条马路就到。当时的唐·基奥是一家咖啡厅主管,整天辛辛苦苦工作,有一点积蓄。
唐·基奥回忆说,年轻的巴菲特有3个孩子。在别人眼里,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穿着一件T恤,捧着一本书,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忙什么,只知道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玩模型火车。
有一次,巴菲特主动提出要帮他进行投资,只要他投入5000美元就行了。唐·基奥和妻子认真讨论过这件事,但最终拒绝了。他们夫妻俩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就是为了眼下的5个孩子生活得好一些,两人实在搞不清巴菲特整天在家里靠什么来维持生活,又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给他5000美元呢?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唐·基奥当初真的在巴菲特那里投资了5000美元,那么晚年就有足够的钱实现他当初“买下一所大学”的理想了。
另外有一次,巴菲特请求奥玛哈的一位商人投资1万美元,这位商人对他妻子说,他很想在巴菲特那里投资1万美元。妻子告诉他说,可是家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呀。商人说,这没关系,没有钱可以去借。妻子死活不同意,所以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多少年过去后,这对夫妻的儿子说,很遗憾当年父母没有在巴菲特那里投资,从而错失了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后来这对夫妻一生都在辛辛苦苦地工作,勉强能够维持生机。
当然,也有不少人与唐·基奥的做法相反。他们基于对巴菲特的信任,心甘情愿地把资金交给巴菲特去独自打理,在巴菲特不断壮大自己事业的同时,也旱涝保收地从中获取丰厚回报。
1956年夏天,格雷厄姆一位担任大学校长、物理学教授的朋友荷马·道奇,听说巴菲特成立了一家合伙公司后,独自驱车1500英里前往奥玛哈,希望25岁的巴菲特能够代他管理全部家庭财产。
巴菲特后来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回忆说,荷马·道奇教授告诉他说,希望两人能够单独成立一家合伙公司,帮助他来管理这些财产。然后,就把自己带来的12万美元交给了巴菲特。
于是,巴菲特和荷马·道奇教授及其妻子、孩子、孙子们一起成立了一家合伙公司,这是巴菲特成立的第一家家族圈以外的合伙企业。而在此以前,巴菲特有限公司一共有8位合伙人,除巴菲特外,有4位是他的家庭成员分别是姐姐、姐夫、姑姑、岳父;另外3位是好朋友。他们每人至少投入5000美元,这是巴菲特要求的最低投资门槛。
1983年荷马·道奇教授去世,这时候他投资的12万美元已经增值到几千万美元。为了报答巴菲特,荷马·道奇的儿子把自己买下后收藏的价值2000万美元的艺术品全部捐赠给一所大学,并且把这些艺术品命名为“巴菲特收藏品”。
另一位名叫劳伦斯·特奇的人,20世纪60年代早期干脆直接寄了一张30万美元的支票给巴菲特,附在上面的那张便条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把我算做你的合伙人。”
劳伦斯·特奇并不是钱多得用不了、又懒得自己理财的人,这完全是出于对巴菲特的信任,他后来担任诺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席。
[启示录]
巴菲特真正的发家致富是从成立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开始的。由于经营有方,并且巴菲特个人能够从中分得盈利总额的1/4,企业做得越大他的个人财富也就积累得越快,这种方式可谓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