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东西作为一种不劳而获的恶习,受到社会的普遍谴责。当家长得知孩子偷东西时,内心一定大为震惊,甚至担心孩子是否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家长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因此就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比如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位父亲偶然发现孩子的书包里装着一些陌生的小玩意儿——蜘蛛侠玩偶、漫画书、玩具枪,等等,很显然这些东西都不是孩子的,于是这位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孩子打了一顿。不承想时隔不久,这位父亲发现孩子的书包里有了更多的东西。这位父亲火冒三丈,把孩子又重重地打了一顿。结果孩子离家出走了。虽然几天后孩子被找到了,也回了家,但父亲的做法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当家长发现孩子偷东西时,一定不要将此事看得过于严重。因为孩子之所以会偷东西,很多时候是因为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又太强导致的无心之失。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和成年人的偷盗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孩子偷东西,除了无心之失,也有可能是因为物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在比较专制的家庭里,家长或出于经济条件有限,或认为孩子要的东西没有用,就拒绝给孩子买,但又不对孩子说明不买的原因。久而久之,孩子会因家长的拒绝,导致物质欲望越来越强烈。再加上家长没有把“拿走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导致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满足自己欲望的念头,没有把偷东西与坏习惯、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
当孩子稍大一些,他还可能用偷东西来证实自己的勇敢、强大,或希望通过偷东西拥有比别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获得自尊。
如果孩子在家庭里无法获取自尊,他就会去社会中索取。但是,因为他没有是非观念,也不懂得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取自尊,他就会使用偷东西这种非理性、非常规的方式,结果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孩子产生了合理需求,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并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溺爱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致使孩子欲壑难填。有些家长在孩子幼年时期过于迁就、溺爱孩子,即便在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孩子的情况下,也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这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只要提出要求就一定要满足,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如果有一天家长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通过偷东西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在溺爱型家庭里,家长应该坚决拒绝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并告诉孩子什么是他应该得到的,什么是他需要付出劳动才能得到的,以及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当这些观念在孩子的脑子里扎下了根,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家长喜欢小偷小摸,占小便宜,孩子就会认为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对的,进而模仿家长的行为。
家长要明白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榜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坏的榜样会给孩子带来无法愈合的伤害。所以,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养成偷东西的坏习惯,就要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