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时,家长切记要冷静,不要头脑发热,无端指责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作为第三方,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自己对某个人产生了误解,或有意见,那么将很难与对方冰释前嫌。这时,如果有人作为第三方教你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对方其实在做人、做事上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对方之所以让你不快,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你对对方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基于以上认识,当老师与孩子关系紧张时,家长就要作为第三方,成为二者的沟通桥梁。
首先,家长要体谅老师的难处与苦衷,理解老师是好心办了坏事。老师自然是要遵守师德,但老师也是凡人,有时候也会因疾病、家庭纠纷等个人问题出现情绪波动。如果孩子正好撞在“枪口”上,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可能就会有失偏颇。
教育的“教”左边是个“孝”字,右边是个“攵”。从这一结构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孝”,学会尊重他人。从小了说,“孝”就是孝顺家长,在学校尊师重教;往大里说,“孝”就是报效祖国。这是孩子必须恪守的做人原则。如果家长总是说这个老师不好,那个老师不好,这个老师有问题,那个老师有问题,将在无形中助长孩子对老师的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将会使孩子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因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只有学习者处于主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才能做得好。
这么一想,家长就不会对老师横加指责,而是主动与老师加强联系,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里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主动协助老师搞好师生关系。
其次,家长应当引导孩子从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问题出在老师态度不好,家长在引导过程中就要给孩子讲述老师的辛勤付出,帮助孩子理解老师的难处和良苦用心。家长可以这样说:“假如你是老师,当你看到学生不用心学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时,你会怎么做呢?你的心里会不着急吗?你会不管他吗?”如果问题出在孩子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正确批评,家长就应该跟孩子认真剖析他错在哪里,以免孩子一错再错。
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到老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真诚的,必然会减轻或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