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把追求效益放在首位(1 / 1)

任何经营模式都应当把追求效益放在第一位。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或者总是入不敷出的项目,如果确有必要,也应当是政府操办的事,不适合个人以此为业,否则兔子尾巴长不了。

网上销售农产品目前总体上还属于新生事物,基本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发展阶段。所以,无论是农民组织还是个人,都应当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必须牢记在心的。

目前农产品网络平台亏损的多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涉农网络平台至少有3000多家。

但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过长、损耗过多;生产销售信息又不对称;尤其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所收货物与所订货物不完全一致的情形时有发生,所以,这些网上交易平台的信誉还有欠缺,真正盈利的平台并不多,或者说效益很一般。而这又反过来制约着农产品网上销售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中听不中用

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中有许多是中听不中用,说起来很好听,但其实派不了什么大用场。

以2011年在我国兴起的微博为例。许多农民尤其是年轻、文化程度高的人,当时着实利用各种微博工具在销售农产品方面花了一番大功夫,但真正能收到实效的还是很少。

正面的例子是,2011年5月四川盐边县瓜农注册了一个“攀枝花人卖西瓜”的微博,很快就有2000多人的粉丝队伍,销售量节节攀升。当地一家超市看了这条微博后曾经主动联系,签下了120吨的大单。随后,众多微博名人、媒体以及当地政府便纷纷跟进,盐边县西瓜滞销的局面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样一次通过微博叫卖西瓜大获成功的案例,让许多后来者看到了希望,以为这是一条捷径。然而,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就在同一时期,山东莱州女孩王哲注册了“姜农微博卖姜”,内蒙古乌兰察布土豆种植户李维文、云南小黄姜种植户张传金、湖北团风县柿子种植户漆建国和胡彩斌夫妻等,都在通过这种方式推广自己的产品、减轻滞销压力,但效果就不如人意。

2011年10月,李维文对记者说,他的微博粉丝三天内便突破1500人,曾经他在一天中就接到20多个电话,但主要是咨询和建议,真正谈生意的很少。他说:“微博营销情况不理想,更新了一周左右,我就懒得继续宣传了。现在我们县九成土豆都下窖了。”王哲对此也有同样的困扰。

有人买不敢卖

有人买不敢卖是指虽然你的标价不高,可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价格低了还想低;有些网购的价格看上去不错,可是扣除了物流费用后就所剩无几甚至亏损,这让卖主左难右难。

正如你能想象的那样,农产品在城里的需求量确实非常大,消费者从农民手里直接进货价格至少可以打个7折,既新鲜又便宜,何乐不为呢?但实际成交量往往就是上不去,原因就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周转环节脱节造成的。

福建茶农苏小姐过去也在淘宝网上开过“香韵茶业”网店,但开业半年就停业了,原因是高昂的物流费用成了最大障碍。正如王哲所举例的那样,“散单物流费用太高,10公斤重的生姜运费就要15元左右,甚至要高出生姜自身的种植成本。”

再以内蒙古出产的土豆为例。如果是运到距离最近的大城市北京,快递费用就要每斤2元,同样要远远高出土豆种植成本;而如果采取其他物流方式,价格虽然只要每斤0.2至0.5元,可以接受,但却要消费者到当地邮局或货场上去自己提货,这样消费者又不愿意了。所以网上成交的土豆订单他都不敢发货,得等到有了足够的量再统一寄送。

除了运费太贵、不能承受之外,大客户要货的要求之苛刻,也会让人望而却步。

李维文说,他就曾经接到过大收购商的要货电话,一开口就要几十吨,这对他来说当然是好事,但过于苛刻的要求使得他只好望而却步。

例如,对方要求每颗土豆必须净重6至8两,并且要有包装。可是如果真的这样卖,剩下的那些个头小的土豆他又能卖给谁呢?这样的交易即使收购价在1元以上,总账还是要亏的。

另一位帮助内蒙古农民卖土豆的北京证券分析师武宏刚则表示,农民能够接到大客户的电话当然很开心,但大客户的压价也太低了。曾经有广州的采购商希望能买他几千斤土豆做礼品,但每斤0.4元的价格让他实在难以接受,谁做谁吃亏。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微博营销的效果并不好。投入的精力不少,却收效甚微,到最后就只能不了了之了,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交易效益

网上销售农产品要追求经济效益的道理谁都知道,但许多人就是考虑不周,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效益搞上去。

过去有句俗话说,“在网上谁都不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表明网络是虚拟的,会给人以“不可靠”、“不可信”的感觉。如果是这样,一切下文都无从谈起。所以,要想提高网上交易效益,首先要给人以“可靠”、“可信”的感觉。

具体途径有以下两条:

注重自身信誉

信誉是要靠自己打出来的。虽然初次接触别人只能从网上介绍和有关对你的报道、亲自了解中得到印象,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你的一言一行来证实。尤其是要想把生意做长,就必须如此。

武宏刚的老家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而他本人则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当分析师。有一次他听见老乡说老家的土豆卖不动,于是便注册了“内蒙古农民卖土豆”的微博,同时还开通了一家名叫“麦土豆”的淘宝网店,希望能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渠道帮老乡拓展一下销路。

为了提高实际效果,他把微博上的咨询客户全都转到淘宝网店上去销售,很快就成交了984件,平均每天的成交量在1000斤左右;并且该店信誉良好,好评率达到100%。而这样一来,便进一步扩大了该网店的信誉和销量。

遗憾的是,虽然这样的销售方式确实有用,但对老家滞销的3000吨土豆来说完全是九牛一毛。

但话又要说回来,要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不能完全靠网络,只能说是能销掉一点是一点,再怎么样也比堆在家里强。

只有等到将来有一天社会各界都能参与进来,把物流成本降下来了,通过网上销售将3000吨土豆全都卖出去才有可能。

走高端路线

细心的读者能发现,目前网上销售的农产品主要是有机蔬菜等价格偏高的产品,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网上销售的物流成本高,如果不走高端路线就很难弥补这一块,从而影响最终获利。

例如,正谷农业公司没有一家实体店,全都依靠网络、电话来进行销售,它们销售的主要就是有机农产品,并且整个产业链都由自己独自承担,走出了一条把农业与电子商务结合得最彻底的规模化之路,值得借鉴。

正谷农业公司与农村合作社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农业技术中心,来指导有机农业生产;然后通过网络配送、销售,故意绕过超市、街市等传统销售渠道,反映出的是一种新理念。

在过去,他们也曾在北京的一些高档社区举办过推广活动;或者销售人员尝试着上门推销,但最终效果并不好。

后来他们通过开放蔬菜基地、发展会员俱乐部等方式,从身边的熟人圈子里开始做起,逐步赢得消费者信任。接下来从节约推广成本角度出发,他们把推广目标主要锁定在企事业单位,效果就更好了。

从中他们发现这样一条规律:现在的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还不是十分了解,如果你把有机产品和无机产品放在一起,凭肉眼很难区分开来,所以他们觉得,有机农产品销售一定要和传统渠道相区别。如果你把有机农产品也放在超市里销售,消费者就很难搞清楚你是真的有机产品还是冒充的;即使你是真的,也会让他们骤增怀疑,这又何必呢?

从这一点上看,网上销售高端农产品反而是一种优势,不是劣势,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

显而易见的是,销售高档农产品同样会离不了高昂的物流成本,但由于是高端农产品,定价要十倍数十倍地高于普通农产品的定价,所以相比之下,原本高昂的物流成本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只不过,这样的高定价限制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进入,宣传和推广成本也相应提高了。[1]

博客营销的门槛较低

上面提到,目前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的效益并不怎么样,同时投入也大,所以对于农民组织尤其是实力不强的个人来说,最好是选择投入较少、进入门槛较低的博客营销方式,性价比可能会更高。

在甘肃成县,当地农民几乎家家都种核桃,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他们的是如何把核桃卖出去。

2012年2月,该县县委书记李详尝试着开通了实名微博,通过微博来推销核桃。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但通过微博和网络把全县的核桃推销了出去,而且自己也成了网络红人。

自从在个人微博上发出第一条关于该县核桃销售的信息后,李详的微博访问量就直线上升。虽然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既有赞同的也有质疑的,但他个人还是感到信心十足——不管怎么说,核桃种植在当地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核桃销售收入在当地农民的生产净收入中也占很大比例,兹事非同小可。

在过去,当地农民卖核桃都是自己背到市场上去,或者小商小贩到村里来收购,所以价格总是上不去;而现在如果能通过网络扩大销售量、提高农民的核桃销售收入,这件事情就是有意义的、值得的。

李详说,一年下来他有一个明显感觉,那就是该县过去一年在兰州市场上销售的鲜核桃能达到50吨就很不错了,可是现在通过微博、电子商务、淘宝网,在兰州市场上的销售量至少有300吨;通过网上销售到甘肃以外地方的订单也有600单左右。

受此鼓舞,该县在2013年7月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大力推动传统销售模式向网络平台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变,实现销售与生产的有机组合;换句话说是,慢慢地实行以需定产。

接下来,他们准备在此基础上通过成立合作社打响自己的品牌,让核桃种植规模化、现代化,做成一个大产业。[2]

1 蔡辉:《农产品恋上网销,赚足眼球效益平平》,载《南方农村报》,2011年10月30日。

2 何鹏:《农产品电商发展势头迅猛,市场潜力大》,中国广播网,2013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