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 / 1)

B2C

所谓B2C,是英文Business-to-Customer的缩写,中文译为“商家对顾客”,俗称“商对客”、“商业零售”。

商对客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因而成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最基本模式。以这种形式为主的电子商务,通常以网络零售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来开展在线销售。商对客的付款方式是货到付款加网上支付,通过物流外包把货物送达消费者手中。

由于这种模式节省了商家和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并且不用支付昂贵的店面费用,所以不但能大大提高交易效率,更会大大降低销售价格,对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

参见“C2C”条目。

B股

所谓B股,也叫B种股票、B类股票,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具体地是指以人民币标注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交易,在我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资股。也就是说,这些股票是在我国注册并上市的,但投资者基本上是境外(包括台港澳)的机构和个人。

B股的“B”是与A股的“A”相对而言的,没什么实质意义。我国的B股市场是1992年建立的,B股的注册和上市都必须在我国境内办理。2001年2月19日之前,B股只限境外投资者包括在境外的中国人购买,但之后也对境内个人居民开放了。

与A股一样,B股也不是实物股票,实行的是无纸化电子计账、“T+3”交割制度,并且同样有每个交易日10%的涨跌幅限制。B股与A股、H股的区别主要在于计价和发行对象不同。根据相关规定,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简称要求统一和规范,由此可见,B股和A股、H股等名称今后是必定会得到统一的。而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透露,该所已经在采取各种方式解决B股问题,2012年已经有1家、2013年至少会有2家B股转成H股。[1]

参见“A股”、“ST股”、“红筹股”、“绩优股”条目。

巴塞尔协议

所谓巴塞尔协议,又叫“资本充足协议”,是1988年7月在瑞士巴塞尔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

其实早在此前的1983年,就已经通过了“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简称巴塞尔协定)。虽然巴塞尔协定和巴塞尔协议都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既然能在“十国集团”[2]中推广,并且经过实践检验,又有许多其他国家也自愿地加入其中,就说明它是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而通过上述协议的巴塞尔委员会,则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督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该机构创建于1974年,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及其监管部门代表。

巴塞尔协议的主要贡献,就是在全球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从而有效遏制了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

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会同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制定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随后便成为全球各国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这标志着巴塞尔委员会事实上已经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1999年、2001年又分别三次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史称“新巴塞尔协议”。2010年9月,又宣布在2013至2019年间将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从4%提高到6%,以进一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

从1975年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到现在,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在不断深化。具体到我国,2007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巴塞尔协议工程,但鉴于国情,我国并不强调搞一刀切。

保底归集

所谓保底归集,也叫资金归集或资金清扫,本意是指集团公司把下属单位指定账户上的资金归集到总公司指定账户上的一种银行服务,现在已推广使用到家庭理财中来了。

保底归集早在多年前就由银行推出了,但自从2013年初全国30多家银行共同把它扩大到家庭理财业务后,才名声大噪,被称为“让已婚男泪流满面的理财业务”。

其实,除了保底归集之外,银行的归集业务还有定额定期转账、不定时不定额自动转账等。如每家每户最常见的银行代扣水费、电费、燃气费、电话费、数字电视费等;给自己的工资账户设定一个底数,超过底数的钱自动转入定期存款或基金定投账户,以限制个人盲目消费;夫妻双方定期将一笔钱转入另一个账户,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子女定期将一笔资金转入另一个账户,作为老人的赡养费;等等。

归集业务的最大好处是,无论这些账户是否在同一个银行,也无论是否在同一个地区,整个转账过程全都免收手续费。

那么,保底归集为什么会被称为妻子管理老公的“神器”呢?实际上,这项理财业务就是参照了企业集团的做法,用一张银行卡管理若干银行卡(可以同行也可以跨行、异地)。并且可以自行设置归集规则,随时把其他银行的资金自动转到指定银行卡号。当然,整个转账过程全都是免收手续费的。

虽然这种归集需要双方同意,但其实很简单,完全有漏洞可钻。因为对于网上银行来说,只要知道对方密码,就可以视同本人同意。这对于知道对方银行卡号和密码的夫妻(这种情形在夫妻中很常见)来说,完全不成问题。

举例说,一对小夫妻结婚后,就商定由妻子掌管家庭财务,于是给丈夫的工资卡设定一个“留底资金”限额。这种留底资金,说穿了就是妻子允许你最多可以有多少零花钱。这样,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每天都会对你的银行卡号进行自动检查,一旦发现余额超过“留底资金”,其超过部分就会自动划到妻子指定的银行卡上去。如果妻子规定你最终只能有1000元零花钱,那么只要你的卡上余额超过1000元,超过部分随时会自动“上缴”到妻子那里。

有人说,这招可谓是“杀人不见血”,比命令丈夫“缴出工资卡”还要毒辣得多。呵呵,这其实还是与操作这项业务背后的人有关。归集业务,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理财工具而已。

保护价

所谓保护价,也叫最低限价、最低收购价格。在我国,它是国家粮食政策的核心,属于国家指导价格,所以也叫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

国家出台粮食收购保护价的本意,是在某些农产品价格暴跌时,依然能够补偿农业生产成本,并且使得农民得到适当收益,同时保持工农业产品交换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剪刀差。

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从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了。政府针对边远山区和牧区收购的农副土特产品价格过低,曾经对这些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价格实行过最低保护价。1957年国家明确规定,对边远地区、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穷困地区的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1958年又规定对出口的农副土特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后来,随着市场交易比重不断上升,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都放开了,但仍有少数重要的农产品如国家定购任务以外的粮食、猪、蛋、菜等收购价格过低,所以依然实行最低保护价。1993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制度的通知》,要求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收购保护价的标准,是在能够补偿农民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保证他们有适当的盈利,并且有助于优化种植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不过随着国家财力增强,应当逐步提高保护价格水平,并在条件具备时向支持性价格过渡。

考虑到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不致于过多增加财政负担,农产品保护价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原来国家定购和专项储备的粮食。各省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品种和数量,但不得减少。每年由国务院制定全国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保护价基准价,各省市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收购保护价格,向全体农民公开,并且按照保护价格进行收购;各省市的收购保护价不得低于中央下达的基准价格水平。

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从近几年来全国主要产粮区制定的收购保护价格分析,每100斤稻谷的价格一般要高于市场价4元左右,每100斤小麦高于市场价7元左右,每100斤玉米高于市场价7元左右。

必须指出的是,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供求信息,带来了些许负面影响。具体地说是,一旦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格,就必然会诱导农民多种粮食;而粮食越多,市场供应价就越难回升。可是,如果政府不采取保护价政策,就又把市场风险全都扔给了农民,这也是不公平的。所以说,这是一种两难的抉择。

保险

所谓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规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投保人负有法律或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一种赔偿和经济保障制度。

保险通常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最能体现其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是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

具体到人身保险的给付来说,是指保险公司在被保险人发生特定人身伤害事故后,按照保险有效期和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保险金额,对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给予补偿。由于人的生命和身体的价值难以估计,所以,人身保险的保险数额是投保人根据被保险人的意愿和缴费能力协商确定的。

再从财产保险的补偿看,这是指保险公司在被保险人发生特定的灾害事故后,按照保险有效期和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保险金额,根据实际损失给予补偿。这又包括三部分:一是被保险人因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被保险人依法应该对第三者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三是商业信用中因违约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

具体到个人,选择保险时一般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针对性,即根据需要来选择投保品种;二是量力而为,保费支出一般占全年家庭结余的10%至20%比较合适;三是突出重点,即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为家庭“经济支柱”投保,因为他们的风险更高。

需要指出的是,保险只能作为理财手段来对待,如它会有助于合理安排家庭未来开支、弥补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等;但无法充当投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买保险买的是保障,而不是为了赚钱(当然,如果你偏要认为“少赔即赚”也未尝不可)。所以,当你看到有人在那里喜忧参半地计算买保险与银行储蓄相比可以得到多少分红、“收益”孰高孰低时,就知道他们已经步入一个不大不小的误区。

例如,无锡市民杨某在两年间共向无锡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支付保费5312元,发生车祸后获得的理赔款高达107万元,就是一则典型的“买保障”案例。

2003年,杨某在无锡平安人寿投保一份意外伤害险,保额105万元,另投意外医疗保险2万元。2005年5月5日,他驾驶私家车与卡车相撞,女儿受了伤,妻子当场死亡,他自己也因为严重颅脑损伤成为植物人。无锡平安人寿接报后迅速支付了2万元意外医疗保险金,然后根据法医伤残鉴定结果如期支付了105万元的意外伤害赔偿。[3]

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相对而言的概念,具体地是指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等,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比别人要低。这种较低的机会成本就构成了他(它)生产这项产品的比较优势。换句话说是,这时候他(它)就应该从事这项而不是别的产品的生产。

举例说,如果A国生产服装的平均单位成本是a元、生产牛奶的平均单位成本是b元,B国生产服装的平均单位成本要大于a元、生产牛奶的平均单位成本小于b元,这时候就说A国在生产服装方面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生产牛奶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换句话说,这时候A国多多生产服装是有利可图的,宁可用服装出口来换取B国的牛奶。

容易看出,说穿了,比较优势就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都有哪些经济特长,然后注意扬长避短就是。不过要注意的是,之所以说这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是因为仅仅具有这种生产上的低成本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保证你在经济竞争中就一定获胜。

例如,同样是两家服装厂,虽然C厂的生产成本比D厂低(C厂在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是D厂比C厂更善于推销,因而服装价格卖得比C厂要高,最终的获利反而更多,这样的例子是很普遍的。

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原来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概念,现在已广泛运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之中。在任何可能发生比较、存在差异的地方,都可以运用这一原理来扬长避短、反败为胜。

标准普尔指数

所谓标准普尔指数,是指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

标准普尔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证券研究机构。它每隔半小时就计算并公布一次该公司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发表在该公司主办的《展望》杂志上,供各大媒体登载,在美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那么,标准普尔指数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实际上该指数从1923年就开始编制发表了,当时采选了230种股票,编制两种股票价格指数。发展到1957年,采选范围扩大到500种股票,分成95种组合,其中最重要的4种组合是工业股票组、铁路股票组、公用事业股票组、500种股票混合组;1976年7月1日开始又改为400种工业股票、20种运输业股票、40种公用事业股票、40种金融业股票,直到现在,股票采选范围仍然保持500种。

标准普尔指数以1941至1943年间的抽样股票平均价格为基期,以上市股票数量为权数,按基期进行加权计算,基点数为10。也就是说,它的计算公式是:以目前的股票市场价格乘以股市上发行的股票数量为分子,用基期的股票市场价格乘以基期股票数量为分母,两者相除,再乘以10,就得到股票价格指数。2013年3月15日,标准普尔指数的收盘点位是1560.70点。

由于标准普尔指数中包含的500种股票总市值很大,并且其中有90%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其余的在其他交易所上市,所以其代表性比道琼斯指数要广泛得多,因而也更能反映股市变动真实情况,尤其是在分析股价的长期走势方面更具参考价值。

参见“道琼斯指数”条目。

不良资产

所谓不良资产,是指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在亏损,以及按照财会制度规定应当计提而尚未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通俗地说,不良资产就是企业即将造成和将要造成的损失。

不良资产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称呼。银行的不良资产称为不良债权,当然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说穿了就是,这些贷款已经无法按期、按量收回了,这又具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逾期贷款(贷款到期了却尚未收回),二是呆滞贷款(逾期二年以上尚未收回),三是呆账贷款(等待核销的无法收回的贷款)。从1998年起,我国把银行资产划分为五类,分别是“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分别为0、2%、25%、50%、100%。其中后三类“次级”、“可疑”、“损失”就属于不良资产范围。

不用说,不良资产不但无法参与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而且还会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不良资产总额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率,称为不良资产率。为此,一方面,企业必须花大气力压缩不良资产;另一方面,企业又不可能完全没有不良资产,甚至还不愿意没有不良资产(否则这样的经营销售策略就可能显得太保守了,反而会因小失大)。

解决不良资产的途径,首先是防患于未然;然后是在不良资产真的出现后,通过专人负责催收、拍卖、核销、资产重组等方式来进行消化。为此,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行业。

例如,我国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就是专门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的,但现在看来效果不如人意。在1.4万多亿元不良资产中只收回现金500亿至700亿元,这样的现金回收率应该说是很低的。[4]

1 高升:《宋丽萍:解决B股问题方法形式多样》,载《投资快报》,2013年3月10日。

2 “十国集团”会址位于法国巴黎,又称“巴黎俱乐部”。这是一家创建于1956年的国际性非正式组织,每6个星期在法国经济部召开一次会议,目前的成员包括全球最富裕的19个国家(中国不在其中)。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负债国和债权国提供债务安排,如债务重组、债务宽免乃至债务撤销。

3 弓艺兵、华蔚:《无锡平安人寿最大理赔案:缴费五千,获赔百万》,载《江南晚报》,2006年1月12日。

4 丁玉萍:《AMC功能再造,变“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为资产管理公司》,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