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敌对性厌学(1 / 1)

伊索寓言说: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让游客自动脱衣。冬日的寒风呼呼地吹,游客拼命裹紧身体;夏日的太阳微微一照,游客纷纷脱衣到树阴下乘凉。纠正厌学也是这样。教育的本质是爱心不是压服,爱心感化比教育惩戒要有效得多。

经典案例

一位男孩三岁时父母离异。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母亲一直拒绝再婚,长期生活在外婆家。为了报复丈夫,她坚决要求带走孩子,以便断了他家“四世单传”的香火,并把孩子改随母姓。

为了发泄对丈夫的痛恨,母亲和外婆从小就要他痛恨父亲,因为他对家庭不负责任。慢慢地,父亲的形象在他心里成了一个恶魔,每当她们有一点点不满意时,就说“你越来越像那个混蛋了”。

孩子中考前,由于外公生病住院,他在父亲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一到父亲家里,父亲全家包括她们常骂的那个“小姘”很快就接纳了他,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他妈妈和外婆的一句坏话。

尤其是父亲的新妻子,是中学教师。她说:“尽管我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也无法替代你母亲在你心中的地位,但我会尽力为你做一些事,让你感受到家庭的爱、温暖、保护、和谐。在面临中考时,任何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到你的复习效果,你有什么想法希望能及时和我沟通,好吗?”一番话让他第一次感到生命中的温暖。在那段时间里,他被他们全家对生活的乐观和开朗所感染,相处得非常融洽。

中考结束后,虽然他非常想留在父亲那里,可是不敢说。他一怕父亲为难,二怕妈妈和外婆精神崩溃,所以只好回到母亲身边。

由于中考前父亲的新妻子给他突击复习了一个阶段,弥补了他原来的基础知识薄弱点,他最终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进入高中后,他根本就听不懂。而这时候,妈妈除了唠叨就是抱怨,让他特别心烦。

尤其是她们总是向他打听父亲全家对他的态度,当他回答说很好时,她们就特别失落,说是“小姘”给他使了迷魂药,还说他家亏欠了她们十几年,怎么对他好都是应该的,唠叨个没完。

小小年纪的他,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压力,于是开始逃学。母亲劝他上学,他就暴打母亲,打了以后仍然逃学。

而每当外婆告诫他“做人要有责任感、不能像那个人一样花心”时,他干脆用胶布把外婆的嘴给封上,捆住手脚,反锁阳台门,让她在阳台上受冻。要不是母亲恰好赶到家,后果真不堪设想。

敌对性厌学:指由于孩子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形成敌对关系而导致的厌学行为。

敌对性厌学通常发生在体罚、唠叨、冷暴力、人际关系冷淡背景下。尤其是在遭到暴打后,孩子心里有一种复仇情绪,只要一看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喜欢用仇视的目光来对抗;或者以厌学、逃学来报复对方。

敌对性厌学折射出教育方式的无奈,很容易扭曲孩子的人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两种倾向:要么很听话,并逐渐演变为抑郁症趋向;要么走向极端,并出现暴力趋向。

消除敌对性厌学的最好办法,是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严厉,而应当多多鼓励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抓住一个闪光点后就好好表扬孩子,让他树立自信心。

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孩子之所以有敌对性,主要是大人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引起的。所以,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有利于消除对他们的误解。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从这些闪光点入手,找到帮助和挽救的具体措施。

一位小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甚至不带书本、不写作业,与父母和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敌对关系。在有些人眼里,这简直是个无可救药的孩子。可是他也有优点,那就是搞班级卫生时别人嫌脏嫌累的活,他抢着做。

新老师找到他,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你搞卫生这么勤快又有条理,是跟谁学的?”“是平时观察奶奶学来的。”“啊!原来你这么聪明!”“我爷爷也这么说,可是爸爸妈妈总说我笨得像头猪。”“那你自己认为呢?”“我有时聪明,有时笨,尤其是读书的时候特别笨。”“何以见得?”“我一碰到书就反应不过来。”“其实,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真的吗?”得到老师的再次肯定后,他的心扉终于打开了。

确立适当的奖励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敌对的主要原因。所以,父母应多多注意孩子的感受,千万不要一味打骂。采取恰当的奖励方式,会对他克服厌学情绪产生积极作用。

就上面这位孩子来说,父母和老师沟通后,专门为他制定了自我暗示的矫正方法。首先,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卡片,上面写着“专心听讲”、“不要走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句子,让他放在文具盒、课桌上、课本里,常常提醒自己。然后每天进行检查,只要做到了其中一项,就给予一定奖励,如放学后可以玩,可以看电视、看MP5等,并逐步提高要求。一段时间后,他就告别了厌学。

创设宽松的家庭环境

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舒缓神经,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而不致于导致厌学。

用不着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

现在的独生子女个性都很强,再加上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动不动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例如不喜欢某个老师了,就不去上他的课了;和班主任老师有点矛盾,就干脆不想上学了;等等。

父母应当记住,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要对孩子只是一味的怒斥、打骂,这样只能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如离家出走、跳楼、服毒自杀等。

平时,尤其要注意不要在家里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让孩子感到你唠叨个没完,对本该温馨的家庭环境感到厌倦。如果孩子本身厌学,回到家里又“厌家”,那就真的无路可走了。

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

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起,在不必改变全家人日常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一份适合他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父母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人情往来的应酬。要记住,嘈杂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感到心神不宁,非常不利于他静心学习。

惩戒并不就等于打骂

目前我国教育界在对孩子要不要惩戒、要不要体罚等方面观念混乱,搞清楚其中的基本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必要的惩戒还是必须的

对于一些无法无天的孩子来说,没有惩戒也就谈不上教育。

一位孩子在超市看到一匹木马,就一跃而上前后摇摆起来。这个木马不是出售的,而是店里的一种陈设。营业员叫他下来,他不肯;母亲叫他下来,他也不听;骗他说去吃肯德基,他依然不理睬。这时营业员说,今天我们正好举行活动,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在这里,我们请他帮帮忙吧。

儿童心理学家来了后,轻轻走到孩子身边对他附耳说了一句话,孩子就像触电一样连忙跳下来,牵着母亲的手仓皇离去。

有人感到这个专家真神奇,便问他说了句什么。专家微笑着说:“我对他说,‘你要是还不下来,我马上打碎你的脑壳!’”

专家毕竟是专家,他的一句话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他并不一定真的敢打孩子,但这句话的惩戒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惩戒不等于打骂和体罚

父母和老师必须明白,虽然惩戒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对孩子进行体罚。父母不行,老师就更不行。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把这种惩戒手段简单等同于体罚了。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调查:我国少年儿童“挨打”“挨骂”已经成了家常便饭——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57.3%“偶尔”挨打;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69%“偶尔”挨骂。

尤其是一些父母对老师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了,要是不听话,你就给我往死里打!”这样的话让人心寒,这无疑是把孩子当成了牲口(连宠物也不如,宠物的主人也舍不得对别人说这样的话)。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容易让孩子造成敌对情绪,导致敌对性厌学。

刻苦学习并非要往死里整

父母和老师要孩子好好学习、刻苦学习,这都没错,但这并不等于要把孩子往死里整。须知,学习不是苦役。

罚字当头只会让孩子感到厌学

有些老师教学水平不怎么样,面对孩子,他们最擅长一个字“罚”——罚抄、罚默、罚背,直罚得孩子直不起腰来,厌学透顶。

某市一重点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下午4点多钟放学,家庭作业却要做到6点多钟。遇到任何大大小小的考试,只要错一道题目,考试分数在99分以下,就要把考卷上的所有文字抄一遍。别看只抄一遍,这对于只学过几百个汉字的孩子来说,因为其中有很多陌生字,面对这些成群结队的陌生字,他们只好依葫芦画瓢一笔一笔地描。据测试,抄一张卷子至少需要2.5至3个小时。该市一位研究教育学的专家透露,其他学校要求孩子抄10遍、20遍、30遍的都有!

难怪,当一位母亲眉飞色舞地谈到孩子每天只睡6小时觉,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晚上12点左右睡觉,已经坚持了四年多时,这位高中生说:“我真想好好睡一个星期!”“多睡一个小时对我们来说,是了不起的奢侈。”

读书读到这个分上,孩子怎么会不产生敌对性厌学呢?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又不能耽误考学、升级的大事,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学习效率。没有效率的学习,只会让孩子感到苦不堪言,越来越厌学。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学习不刻苦、不紧张,肯定不会有好成绩。可是,只要真正科学地利用好了每节课45分钟,就完全能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孩子只要在课堂上45分钟里刻苦,就能完全灵活掌握并运用老师所教的知识考出好成绩来。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重量虽然只有人体总重量的2%左右,可是其血流量却相当于周身血流量的1/5,氧气消耗量为全身氧气消耗量的1/4,这样才能保证高级神经系统正常生理活动、紧张工作对血液与氧气的需求。随着学习时间延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人就会感到疲倦,学习效率就会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每节课之间需要休息、适当活动的道理,目的是要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血液中氧气的浓度,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不让孩子休息,打疲劳战,这样的学习效率几近于零。

消除了敌对就消除了厌学

敌对性厌学是由于敌对情绪造成的,所以,消除敌对情绪,是消除厌学情绪的关键。

消除敌对首先要从老师做起

消除孩子敌对性厌学的钥匙,一般都拴在老师身上。

一位初三学生和同学一起打扫卫生,一块地没扫好,老师责骂他,他争辩“这块地不是我扫的。”老师一巴掌打过来:“叫你扫就扫!”他一躲,脸上被老师戴的戒指划出一道血痕,留下一道永久性伤疤。老师事后只说了句:“活该!”

孩子无法和老师争辩,但从此一到上课就睡觉,睡醒了就聊天。

他说:“我没碰到一个能让我对学习感兴趣的老师。老师动不动就找父母,动不动就大发雷霆。他们批评人真是厉害,我顶一句嘴,能引出他一百句话来。真不明白老师的那种唠叨是怎么练出来的,能把人说得傻掉!”

在这里,孩子为什么会厌学一清二楚。只有这种蛮不讲理的老师首先消除敌对情绪,孩子才能消除敌对性厌学。

消除敌对从尊重、理解开始

许多孩子的厌学,并不是因为智商方面的原因,而是父母、老师、社会的误解造成的。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渴望进步,关键是父母和老师能否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中去,理解他们。一旦这个因素解决了,厌学情绪就会得到消解。

平乐中学一度是上海市金山区最差的学校之一,2000年全校1021名学生中,记录在案的存在严重品德行为偏差、学习困难、心理缺陷的“后进生”达217名。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倡导的“理解教育”实践下,从2002年开始,该校中考平均成绩每年都名列金山区最前列,2006年中考又取得全区总分第一、合格率第一的骄人成绩。

尊重、理解了学生,这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厌学的踪影。

关键之关键

★在学校个性化教育还没到来之前,能够温暖、缓冲、化解孩子心中痛苦的只有父母。父母的心态要乐观、积极,不要责怪孩子诸如“你把我们全家的脸都丢尽了”之类,这很容易导致敌对性厌学。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可塑性非常大,父母一定要把心态放平,尊重孩子,给他适当空间。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尤其是不要把一些成长中的问题人为放大化,以免事情越搞越僵,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要迷信棍棒教育,这很容易导致敌对性厌学。你现在动不动就打孩子,将来打不过他了怎么办?一位父亲就流着泪说:“小时候我打他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现在他打我们,可真的是往死里打呀!”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的心灵看到生命的光明,为孩子建立心灵家园,点上一盏心灵的灯。只有父母的心先亮了,才能驱走孩子心里的黑暗。千万不要把家庭当作“专政”孩子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