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远远不如成年人。一方面,已经成年的父母和老师,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免得一句不经意间的玩笑,就深深伤害到孩子;更不用说故意伤害了。另一方面,平时也要注重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经典案例
一位男孩读小学时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作文写得非常出色。他热爱学习,学习兴趣很浓;也热爱看电视,只是母亲不让他看。
两难之下,他想到一条妙计:每天放学回家后,先看电视、不做作业,等到估摸着母亲快要回家前的30分钟,他关掉电视,开始做作业。他非常清楚,只要母亲回家时电视机不发热,他的行为就不会被发现,即使发现了也没证据哇!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心里藏不住秘密。他把自己的这点小聪明写在日记里,把日记本放在床脚底下。不幸的是,他没有想到母亲居然会偷看日记。母亲看了日记后,非常恼怒,一把就把已经熟睡的儿子从被窝里拉出来,用皮带一阵抽打。
第二天,儿子含着泪悄悄地撕掉了日记本。从此,他再也没写过日记,并开始厌学。
粗心的父母并没有觉察到孩子有什么细微变化,相反还感到孩子听话了,因为他再也不偷看电视了。
可是很快地,孩子的成绩开始下降。于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打骂。可是打骂并不能代替学习呀,儿子的成绩还是慢慢往下掉,最终上了一所普通初中。就这样,父母更没有好脸色给他看。
恶性循环之下,儿子从厌学发展到了休学。
父母感到很委屈,也很不理解: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孩子却一点不懂事,竟然不去上学了!
伤害性厌学:指由于受到心理伤害而导致的厌学行为。
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不如成年人,已经成年的父母和老师,批评孩子时如果不注意场合和尺度,很可能就会伤害到孩子,从而导致伤害性厌学。
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要以激励为主,少批评、少责怪,细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对他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克服厌学心理。
孩子的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挖苦。即便批评,也要讲点艺术,至少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表扬式批评,二是对事不对人。
表扬式批评,就是在批评孩子之前,先表扬他其他方面的优点,让他有一个好心情,这样,批评起来也容易接受。对事不对人,就是在批评他的时候只提一件事,而不是彻底否定他这个人。决不要说他“怎么这么笨”、“不可救药”之类的话,更不允许把祖宗八代包括你自己在内都骂个遍。
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
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尤其是厌学孩子的自尊,对消除厌学行为很有帮助。一旦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厌学情绪会越来越重。
不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厌学生大多经历了无数次良知与邪恶的内心挣扎,才落到今天这一步。所以,父母和老师不要寄希望于孩子能一蹴而就,否则很容易伤孩子自尊。尤其是新的过高的目标达不到时,就更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面对考试只考8分的孩子问:“你下次准备考多少分?”孩子表态:“努力,再努力,争取及格!”魏老师笑笑说:“我看你还是先巩固8分吧,别把8分这个地盘也丢了!”
他说,他这绝不是开玩笑,而是不神化孩子的体现。
基础差就一步一步来
厌学生学习基础差,这是肯定的。这时候让他一步一步来,从零开始,迈小步、不停步,就终究会登上高处。
一位孩子不会写作文,魏老师就要他用写日记代替写作文。孩子说,我日记也不会写,魏老师说,那你就写一句话。孩子说,我一句话也不会写,魏老师说,那你就照我的话写:“今天,我来到了某年级某班,成了魏老师的学生。”孩子果然这样写了,第二天交上来,魏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因为孩子只有这样的水平。
第二天,魏老师教他写了两句话,第三天写了三句话,第四天写了四句话。接下来,在老师和优秀学生的辅导下,让他分专题练习写作文,如写人物训练“妈妈”,第一天写“勤劳的妈妈”,第二天写“朴素的妈妈”……
通过这种方式来处处呵护他的自尊,孩子慢慢喜欢上了学习。
尊重问题孩子的缺点
问题孩子身上一定有缺点,而且缺点可能还不少。父母和老师如果把这些缺点放大,甚至抓住不放,就可能会对孩子构成严重伤害。相反,如果能尊重孩子的缺点,就会把这种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让孩子慢慢改掉坏习惯
孩子的缺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不要企图一朝一夕就能改掉。
一位孩子特别喜欢吐痰,座位下经常被口水、口痰弄得湿湿的,很恶心,大家都很反感他,由此他产生了厌学情绪。
老师找他谈心,他说:“我也知道吐痰的坏处,可是已经养成了习惯,不吐不舒服,想改又改不了。”老师说:“没关系,我帮你!”
老师把他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让他一个人坐。关照他每天多带一些卫生纸,要吐痰的时候就吐在纸里,放在抽屉里,下课后再丢到垃圾桶里去,并且要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什么时候一点都不吐痰了,就搬回原座位。
老师和学生都说到做到。老师每天进行检查,对他进行鼓励,不时地在班上表扬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树立他的正面形象。两个月左右,他就彻底克服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搬回了原座位。
形成尊重“差生”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活得最不容易的不是校长,不是老师,不是好学生,而是“差生”。他们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受到批评、嘲讽,大多数课程都听不懂,或者听得不是很懂,除了外语都是“外语”。可就是这样,每天还要坐在那里耐着性子听。好不容易熬到放学,回家后还要听父母批评、唠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怎么能不厌学呢!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形成尊重“差生”的良好氛围。让他们感到温暖了,就不至于一点点学习兴趣也没有。
这种氛围从哪里来?关键是要尊重他们身上的缺点,把缺点暂时放一放;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
注意运用暗示原则
中小学生的心里特别脆弱,特别容易受暗示。有鉴于此,父母和老师应当特别注意运用暗示原则,谨防伤害他们。
真心鼓励孩子
要运用明示和暗示等各种手段,真心鼓励孩子。别看孩子年龄小,他们非常容易受暗示。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稍有不妥,就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从而导致伤害性厌学。
一位幼儿园孩子放寒假时,领到了一张红红的奖状,回家后高高兴兴地要爸爸妈妈贴在墙上。爸爸妈妈一看这张奖状,就对孩子鼓鼻子瞪眼睛的,支支吾吾地怎么也不肯贴。原来,这张奖状是奖给“不讲卫生、不听话”的孩子的,班上有许多小朋友领到了这样的奖状。
孩子不识字,他看到父母不肯把奖状贴在墙上,就发起了脾气。父母不得不告诉他原因,孩子气坏了,寒假后就再也不肯去幼儿园了!
在这里,幼儿园老师的做法可谓别出心裁。可是,面对孩子,他们怎么就狠得下心来如此“别出心裁”地伤害孩子呢?!
让孩子自己解剖自己
孩子学习成绩差、厌学,什么办法既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呢?让他们自己解剖自己是一个好方法。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喜欢让他写检讨。让孩子写检讨书,名义上是让他骂自己,实际上是让他骂父母、骂老师,反思效果并不好。
相反,如果换一种方式,让孩子写“心理病历”或“说明书”,却能更好地检讨自己。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写清事情发生的过程、心路历程,这样就必然会触及灵魂深处,而不是像写检查书那样喊几句口号。
通过“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疗程疗效”等过程的整理和阐述,便于孩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冷静地思考问题,而且又不失自尊。
避免使用冷暴力
面对孩子,除了不能打骂、体罚以外,更要避免使用冷暴力。因为冷暴力的杀伤力更大,对孩子的伤害也大。
谨防破坏孩子学习兴致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些看上去无意识的举措,很可能会刺伤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厌倦学习。
一位女孩三岁时就对画画表现出浓厚兴趣,常常在家里的墙壁上、家具上任意涂鸦,即兴创作奥特曼打怪兽、光能使者、四驱兄弟、数码宝贝、飞机、大炮等各种画作,而且态度还非常认真,作品很像印象派大师名作,颇有情趣。为此,父母把她送到美术班进行正规学习。
一段时间后,父母从自己的眼光中感觉孩子画得“越来越不像”了,心急之下把她的画撕了个粉碎。
孩子见状,逃出去大哭了一阵。从此,画画时小心翼翼,胆子越来越小,灵气和胆气**然无存,后来干脆不画了。
谨防产生心理疾病
疏远、隔离、讽刺挖苦的冷暴力,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比体罚更大,很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一位高中生上课好动,学习成绩不是十分理想。老师为了随时“监控”他,让身高1.80米的他坐在教室第一排。班上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有一次考试,他考得较好,老师居然在课堂上这样“表扬”他说:“如果这次考试不是偷看的话,考得还是可以的!”
这名孩子事后对人说:“我原来也想努力学习的,可是听了这样的话,我连死的心都有了,就别提什么学习的事了。”
看看,是老师的偏见给他造成的心理伤害,让他产生了厌学情绪。
增强心理承受力
孩子的心理容易受到伤害,有相当一部分是“误会”造成的。适当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这些伤害本不该发生。
发生小问题立即解决
当对孩子的伤害发生时,如果父母能及时和老师取得沟通,妥善加以处理、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结局就不会过于糟糕。
沈阳市一位初一学生,由于没有完成数学作业,数学老师让他去办公室补写作业。如果是规规矩矩补作业也就罢了,这位老师偏偏让他撅着屁股、趴在地上写。孩子当然不愿意。从此,老师上课时不让他发言、交上来的作业也不批。
初二上学期开学时,他上课迟到了,班主任老师多次罚他拖地。从此,他就不愿意上学了,脾气越来越差,动不动就砸东西。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父母整天在家陪着他,每个月的医药费高达5000至8000元。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证明,孩子患有神经症,而这与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有关。
这件事情如果当初能得到及时处理,并不至于发展到这一步的。
少拿身高外貌开玩笑
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变化,尤其是某种不寻常的身体特征比较显眼时,会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和担心,并可能导致他们拒绝上学。
一位女孩身高出类拔萃,上初中后就一直担心自己的身高对男孩没有吸引力,为此感到非常痛苦。读高中时,有一次上课,一位男老师随便提到她比他还高,这无意中又伤害了她的感情——因为这进一步证实了她的猜想:她很特别,不像其他女生那样小巧玲珑得可爱。
虽然父母和其他周围人都劝说她,她还是感到在学校里上学很痛苦。以至于后来考大学时,她填报了一所外地的大学。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听说那里的大多数男孩个子都很高。
在这里,父母如果能及早对她灌输有关发育、身高、审美观方面的问题,使她觉得只要身体健康、身材高矮并不是什么问题时,这种由于老师一句话而导致的伤害性厌学,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与此同时,如果孩子还能对自己的身高进行一番自嘲,那就说不定更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了。
关键之关键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一口气”就是人格。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应该严格要求,但这是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基础上的。只有尊重他,你才能要求他、批评他。人格受侮辱,就构成了一种严重伤害。
★台球神童丁俊晖曾经抛出过“读书无用论”,这与他的轻微伤害性厌学有关。上初一时,有一次他上课走神,眼睛看着窗外,老师走过来对他说:“你要看就出去看!”正是在初一,他放弃了学业。
★对已经受到过伤害的孩子,老师要做到四个一点:“感情投资”增加一点;学习指导优先一点(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课后辅导优先);锻炼机会多给一点;表扬奖励标准放宽一点。
★科学实验表明: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能跳到其身高100倍以上。可是,如果在它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然后再让它跳,多次之后,即使撤了玻璃罩,跳蚤也成了“爬蚤”。实际上,它并没有失去跳跃能力,只是在受到多次伤害之后,它学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