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资本一般是指购买资本品(包括机器设备、建筑物、存货)而形成的资本,是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增长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资本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资本形成和积累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由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投入推动,资本形成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一)物质资本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快速增长。前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均资本存量前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劳均资本存量水平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物质资本存量的提高总体上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物质资本存量的增加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区域差距收敛的可能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与发展阶段相适应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不同。在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资本量的增加十分重要。许多学者都把资本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15%作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而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资本的相对作用在下。事实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本形成、劳动投入、科技进步、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相应有所变化。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表明,虽然投资率的上升对经济体来说不具有长期增长效应,然而,经济体在趋向长期稳态增长时必然会经历一个资本深化过程。处于转轨进程并不断向长期稳态增长趋向的过程中,资本形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且其贡献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资本深化成为一种必然。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目前正处在大开发阶段,资本形成必会对其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经济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甚至是技术密集型转换,制造业企业中的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在产业层面,由于劳动力用工成本提高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中国经济中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显著提高。在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增长尚不足以吸引大量投资时,国家的大量投资成为支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技术进步效应
一般来说,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即资本存量与劳动人数的比率)越高的地区,全要素R&D效率越高。近年来,西部地区工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增加,有利于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而促进地区工业全要素R&D效率及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而农业部门物质资本的深化是该部门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欠发达地区,农业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各省份第一产业的劳均资本存量年平均增长12.7%。伴随着第一产业物质资本的深化,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进而促进了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增长。
同时,物质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技术引进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大国后发地区的技术适应能力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于后发地区的适宜技术选择中。如果后发地区所引进的技术与其现有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适应,其技术适应能力就高,就能够较快地实现经济收敛。可见,物质资本存量的增加,有利于技术引进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技术水平,这对于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互补效应
通过增长核算研究发现,有形资本的积累是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资本深化进程的发生会促进无形资本的投资,随着有形资本水平的提高,无形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将得到增强,同时有形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会递减,无形资本的投资因其可获利性的产生而吸引力增强,从而突破了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之间的互补性临界水平。近年来,西部地区的有形资本——物质资本存量水平大幅提高,这必将会与无形资本产生重要的互补效应,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作用的有效发挥,最终促进西部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收敛。
(二)分产业物质资本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关系
不同产业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效应有所不同。就分三次产业资本的有效性来看,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均资本存量前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而第二产业劳均资本存量前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劳均物质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更能促进中国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1.与发展阶段相适应
资本是工业化国家与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从中国发展的阶段性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甚至是技术密集型转换,制造业企业中的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西部地区也正在经历类似的变化。目前,西部刚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在这一阶段,制造业对增长的贡献将高于初级产品的贡献。其中,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而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成为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较高速度的重要支撑。这一阶段的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市场稳步扩张,投资领域宽广。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中工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1.86%上升到2009年的39.70%。并且工业中传统产业居多,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处于明显的投资驱动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物质资本对于西部地区增长的推动作用较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更为显著也就成为必然。
2.三次产业内部物质资本配置效应不同
有关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劳均物质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更能促进中国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可能与物质资本在各产业内部的配置有关。三次产业内部投资结构的不同影响到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同。
中国三次产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不同。其中,自1992年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资本边际生产率出现明显下降。而第二产业资本边际生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加速转移,使得第一产业资本密集度迅速提高,从而使其资本回报率下降。而在第二产业,由于外溢效应的存在,影响了第三产业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提高。比如,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通常会提高第二产业的回报率,但在提高第三产业本身的回报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
在第一产业内部,影响农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资本投入、土地和化肥投入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规模、标准化农产品的价格和公共支持是影响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决策的主要因素。以农用机械、化肥为代表的物质资本的深化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支援农业的生产性支出对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目前,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内部的物质资本结构配置并不十分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第一产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内部各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大,具有行业垄断性质的能源资源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高,而传统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配置效率低。近年来,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投向了盈利能力好的能源产业(如电力等)、建筑业、高载能产业中,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源泉。目前,制约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其较低的技术水平。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即为第二、三产业物质资本存量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