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英语老师在上NSE第10模块第2课时,按照教学安排,前一天上了一节听力与对话课,主要讲述Lingling和Sally去“老舍茶馆”的经历;接下来的第二课是阅读课,主要讲述老舍的生平、话剧《茶馆》的内容,同时介绍一下现代“老舍茶馆”。
毫无疑问,阅读课除了老师指导阅读技巧、引领语法知识外,孩子回家后的朗诵、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很自然地,老师布置了口头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结果第二天上课时全班一片茫然,几乎没有人回家后能按老师要求进行复习,只有一位学生例外,掌握得非常好。
老师欣慰之余发现,这位学生的“听话”与其父母的有效指导分不开,这也让老师体会到父母与父母之间事是不一样的。
原来,这位孩子回家后也根据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课文,但读了一遍就读不下去了。这篇课文中生词虽然不多,但对话长,很难记得住;而且其中人物多,孩子搞不清究竟是谁和谁在说话。这与初一英语课文中的对话少、对话人物基本上只有两个相比,显得然复杂多了。不难想象,如果连课文中的内容都记不住,这样的阅读就很难真正起效果。
孩子的父亲及时看出了畏难情绪,于是一起坐下来分析这段对话。数一数,对话中一共出现4个人物,全部对话可以分成3部分,一是介绍前天晚上他们去茶馆的事,二是相互讨论感受,三是介绍老舍这个人。
文章结构厘清后,孩子重新朗读课文时,干脆把自己也设想成Lingling或Tony角色,按照各自角色进行对话,各个击破。不到10分钟,这篇课文就背得差不多了。
事后,这位老师感慨地说,平时自己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肯定会注意难度分层的,而在布置口头作业时就没能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点。
而更可贵的是这位孩子的父亲,他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没有纵容孩子打退堂鼓。例如,孩子的作业多,眼看书面作业也来不及做,就对孩子说些“不会就算了,反正明天老师还要教”之类的话,这样的父母可不少;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课文中的对话是怎样进行的、提问的人都问了些什么、回答的人又都依据什么来回答,这就很好地降低了作业难度,既便于孩子掌握,又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