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表明,自选作业对那些自觉性强、自我约束力强的孩子来说,利大于弊,因为他们会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决定自己做不做作业、做多少作业;相反,对那些自觉性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弊大于利,因为这种做法正好给孩子形同放羊创造了条件。
所以,父母应当很好地把握这一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另一方面,应当把自选作业的“自主权”与孩子做作业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自觉性越强的孩子,给予的自主权越大;对于根本没有自觉性的孩子,自选作业就应当三思而行。
关于自选作业,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父母有必要对作业量把把关
当孩子经常抱怨作业量过大或作业时间过长时,父母有必要为孩子的作业量把把关,如果果真如此,可以考虑让孩子选做其中一部分作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检测作业量是否过多的简单标准
为了评估孩子的作业到底多不多,父母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模仿着孩子,试一试做完全部作业需要多少时间。
以小学生为例,如果父母做完全套作业需要20分钟,那就相当于正常情况下小学生1小时的作业时间,这就表明作业太多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父母就有必要出面考虑为孩子减负了。
对老师提出选做作业的具体策略
许多父母也知道孩子作业多,可是不懂怎样向老师反映,或者根本就不敢向老师反映。其实,后者的这种想法多虑了。
一般来说,父母如果轻描淡写地向老师提出自选作业要求,老师不会轻易同意。不过这好办,只要父母主动和老师协商,“保证”孩子的考试分数不落后(考试分数在全班平均分以上),有了这样的“出面担保”,老师就很可能会答应自选作业的要求了。
再不然,如果父母硬要在作业本上签字,注明“儿童有休息的权利。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阶段,首先要保证充足睡眠。因此,我们父母完全同意孩子只完成部分作业”,老师也会无可奈何。
或者干脆给孩子开请假条:既然做作业太累了,就让他在家里休息休息吧,减少一点作业量。尤其是遇到伤风感冒、身体不舒服时,趁机向老师提出“只听课,少做作业”的要求,老师除了摇头苦笑还会怎样呢?
★自选作业更体现实事求是精神
自选作业的主动权在父母和孩子手里,所以更能体现实事求是精神。这就好比去农贸市场买菜,现在哪里还有出价多少就是多少的一口价呢?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自选作业有助于发展孩子个性
美国教育界在确定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目的时认为,家庭作业的定位之一是发展个性:“家庭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责任心、自信心、成就感和时间管理能力。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一些不能从学校获得的天赋和才能。这些天赋和才能一般属于音乐、美术、戏剧、机械、建筑和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一些教师设计家庭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在家里学生可以控制他们在不同的技能训练上所花的时间,他们使用的书籍和资料的数量,为完成作业向家长、兄弟姐妹和朋友请教的次数。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还要学会排除干扰,从而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
很显然,当作业量过大时,孩子根本没时间去发现和发展那些天赋和才能,更没时间去学习管理时间,也就不利于上述完美个性的发展。
自选作业更能体现实事求是精神
道理很简单,在全班几十个孩子中,知识基础、智力发展、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而现在老师硬是不顾这些差异,把“桃子”悬在同一高度,布置的作业数量统一、质量相同,结果,唾手可得者有之,略费举手之劳者有之,跳一跳摘到者有之,跳断腿摘不到者也有,这哪里还有合理性可言呢?
根据实事求是精神,老师布置作业应当根据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量力打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要根据作业难度系数大小分层次设计不同作业,允许孩子根据自身情况自选套餐。如果孩子的学习基础较差,可以只做其中一部分;如果学习基础较好,孩子“吃不饱”,则应当鼓励他们另“开小灶”。
这种实事求是态度,既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对父母的要求。
★自选作业更切合孩子学习能力
上面已经提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而且差异巨大。自选作业能够更切合孩子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成绩。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因材施教应当根据学习能力布置作业
因材施教提倡了上千年,可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几乎都忘记了因材施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布置作业。也就是说,作业应当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孩子做不同的作业。如果不同层次的孩子做相同的作业,就会出现有些孩子“吃不饱”、有些“撑不下”。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所有老师对作业的目标都不那么十分明确,基本上无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布置作业时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布置这么些作业,不但说不出理由,而且有时候完全是根据自己心情好坏决定的。
至于布置的作业现成内容多、自编内容少,就更普遍。例如,绝大多数老师布置作业时只是要求孩子翻开配套的练习册,选勾其中几道题目,或者全选,往黑板上一抄,或者口头读一读,就算完成了任务。
这种作业不只完全没有考虑每一位孩子,甚至没有考虑全班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这时候的自选作业实际上能起纠偏作用。
简单、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孩子苦不堪言
上面提到的这种老师随心所欲布置的作业,容易导致作业中知识点、技能训练点安排的零散和重复,而且在时序安排上也往往不科学。
更有一些老师,为了便于自己批改作业、减轻批阅负担,专门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容易批改、只要勾勾划划就能改完的作业。而这种类型的作业最简单、机械、重复,知识含量最低,最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这种作业完全抛开教材,脱离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就题目论题目,已经和学习能力无关了。这很像一些垃圾食品,吃下去也能填饱肚子,可是却没什么营养。而且,长期吃下去还会面黄肌瘦,引发某些病变。
当然,这些老师在布置这类作业时,是不会暴露真实意图的,相反还会美其名曰“加强基础能力训练”,于是一遍一遍又一遍!
通过让孩子自选作业,剔除这部分糟粕,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作业只不过是考试分数的手段
无论你是否承认,目前的家庭作业都已经异化为提高考试分数的一种手段了。如果某门功课不需要考试,通常也就看不到有作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做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
虽然通过作业练习提高考试成绩,只是作业目的之一,而现在却已经异化为主要目的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哪门功课的考试分值高,这门功课的作业就多;一些不需要考试的功课,老师根本就不布置作业,当然孩子也不做作业,即使有也是“自选”作业。
所以说,如果老师不同意孩子自选作业,而父母能出面担保孩子考试考得好,或者事实上孩子考试分数高,老师也会睁一眼闭一眼的。
武汉市一名初一学生每天做作业到深夜,身为大学教授的爷爷、奶奶看了心疼,于是“命令”他不必做全部作业,“挑着做”就行了。孩子每天回家后,作业要被爷爷检查一遍,凡是爷爷认为是“重复劳动”、“没必要”的就被划掉,不允许孩子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一开始老师不答应,更怕其他同学仿效,所以“建议”家长不要插手学校教学。可是爷爷认为,应试教育下的作业都是为考试服务的,只要考试“过得去”,这些作业做多做少无所谓。后来,这位孩子的考试分数不但没下降,而且还比过去提高了,所以老师也就不再反对这种自选作业的做法。
自选作业更有助于提高考试分数
自选作业有时候确实会提高考试分数。究其原因在于,这种自选,很可能更切合自身学习能力,因而效果更好;另一方面,由于作业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增加,会改善孩子体质,使得第二天上课时精力充沛。
就本书作者而言,当年我在高考时,根据老师建议弃理科转学文科,为此文科班数学老师范生荣在班上宣布:“其他同学上课不许不认真听、不许不完成家庭作业,严行方除外。”老师为什么对我网开一面?关键就在于我从理科尖子班过来,许多作业对我来说已是“小菜一碟”了。
有了这样的网开一面,才使得其他同学上数学课、做数学练习时,我有更多时间用来恶补原本基本上没学过的历史、地理,奋起直追。
★要优先保证基础性作业训练
自选作业选什么、不选什么,大有讲究。俗话说,减肥不能减健康。自选作业首先要保证基础性作业训练,因为这才是作业的根本。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少而精”的作业更受孩子喜欢
让孩子自选作业,并不是放弃所有作业,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也不愿意没有作业,他们更希望做的是少而精的作业。
例如,南京市民生实验小学的老师布置自主设计性作业时,就设计了一种“专辑作业”形式——快乐的12345——1个优美片段、2个小常识、3句名人名言、4个好句子、5个成语。
每次作业的主题都是结合单元课本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布置的。例如关于“奥运福娃”,就设计成“奥运专辑”,有主题但没有形式、内容方面的限制,综合性强,很受孩子欢迎。
各种考试的落脚点在于基础训练
许多父母担心,如果让孩子自选作业,会不会出现作业不多也放弃部分作业的情形?或者说,孩子究竟是不是具备自选作业的本领,即当作业过多时究竟首先考虑做哪些作业?在这里,总的原则是强调基础性训练。
这种基础性训练因人而异,总的要求是:基础不扎实的孩子优先选做基础题,基础扎实的孩子优先选做拔高题,速度慢的孩子少做几道重复题。
尤其是那些经常被老师罚抄题目的孩子,被罚抄的错字、错题有些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老师批错了;或者孩子自己觉得还行,至少比××的做得还好,自选作业首先要弃做的就是这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