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过去一直强调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它错就错在把作业当成所学知识得到升华的单一过程,从而把孩子捆在大量的作业练习上不放,最终使得那些知识动弹不得,根本无法得到升华。

其实,作业不单是课堂的延伸,更是生活的延伸。许多孩子半天无法动笔、写不出几个字来,不但作业效率低,而且还讨厌作业。

关于落笔成文,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做作业时要全神贯注

落笔成文、提高作业效率,首先强调要全神贯注。如果做作业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要想达到落笔成文的境界就是一句空话。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注意力的指向性

指向性是指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选择了特定的目标、离开了其他目标。具体到做作业上来,是指孩子这时候一门心思在做作业,只想着作业,而不想着其他;只想着这些作业,而不想着其他作业。

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怎样避免受干扰的能力,在视知觉把做作业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分析时,避免出现错误、遗漏、遗失,这样才能快速作业。

注意力的分配性

分配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特定对象上的集中。具体到做作业上来,是指孩子这时候全神贯注的程度高低。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眼下的作业上来,决不分心。

为此,父母最好在孩子刚学走路时,能让他充分爬行,通过手、眼、脑的配合协调,充分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这样,孩子做作业时的计算和阅读就不容易发生差错,作业效率当然就提高了。

注意力的转移性

转移性是指两项目标之间过渡的效率和效果。具体到做作业上来,是指孩子做完了这项作业做另一项作业时,中间的过渡要干脆、当机立断。

许多孩子做作业效率低,实际上体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例如做完语文作业接下来要做数学作业了,这时候他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语文上,这时候作业的速度还怎么能快呢?

★着重提高阅读审题能力

许多孩子做作业速度慢,是因为审题能力不够造成的。题目看不懂或看不透,当然也就无从落笔了,甚至最终只能放弃这道题目不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思维能力不强往往造成审题不清

审题不清主要是思维能力不强造成的。也就是说,父母如果能帮助孩子增强思维能力,这方面就会有所改观。

例如,有的孩子思维单一,逆向思维能力差,这就是思维能力不强的表现,容易导致做作业时迟迟无法落笔。

有一道小学数学文字题是这样的:“45除以5加上21乘以6的积,和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45÷5+21×6,一般孩子也会这样做;可是如果要它反过来,把这个列式用文字来表达,就会感到困难重重。

更有一些孩子,题目也能看得懂,可是读题时目光一扫而过,并没有按照题目要求去做,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性理解,结果漏掉题意中的一些细节要求,最终与答题要求相差十万八千里。

多多阅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审题能力

课外阅读的好处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多多从事阅读训练,非常有助于孩子分析文章,从而迁移到做作业时审题更明确。

《状告家庭作业》一书认为,独立阅读应当成为孩子家庭作业的一部分,无论哪个年级都是如此。正如一家专门帮助高中生复习考试的家教服务公司老板所说:“要让孩子们读更多的书。我让我教的孩子读更多的书评、碟评和影评。影评中从来都不会说‘这是一部好电影,去看看吧。’他们都要准确地解释为什么说这是一部好电影。好在哪儿?我总是让孩子们阅读,作为SAT考试课程的一部分。读一些东西,可以检验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扩大词汇量的能力。”

★创造做作业的基本条件

要让孩子做到落笔成文、提高作业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是事先创造做作业的基本条件。当然,这里主要是指知识和材料准备。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关注孩子做作业的初步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就如何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提出了12条原则,其中有一条是“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之前要求他们演示教学能力。在班级无法完成作业的学生,也不可能在家独立完成作业。监测学生初步能力的途径之一是在每节课后进行4项测验,能够正确回答3项或4项问题的学生则说明做好了完成家庭作业的准备,而做不到这些的学生则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实践。”

这条原则虽然是针对老师而言,但对父母来说同样必要。父母平时应当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了解孩子做作业的“初步能力”如何。如果这方面比较薄弱,就要想方设法加以提高,这样才能提高作业速度。

指导孩子如何为做作业做准备

孩子做作业时要用到许多资料和知识储备,这时候父母应当关心孩子是否已经做好了这些准备。这方面准备得越充分,落笔成文就越有保证。

上述12条原则中认为,这些方面主要包括:确保孩子能够得到完成作业所必须具备的参考资料,如各种词典、参考资料;提供帮助孩子完成阅读作业的骨架材料,如阅读背景、相关概念;向孩子传授顺利完成作业所必需的方法,如确定中心思想、运用原始资料、组织整理材料;等等。

父母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老师已经传授了上述知识,其实不一定。

★生活即教育才会有话可说

落笔成文关键是胸中有数。对于孩子来说,要注重让他们多多参与生活实践。从生活中受教育,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做作业才会感到有话可说。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过去总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得到升华的单一过程。于是,老师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孩子写词语就是背课文,把孩子捆在作业上动弹不得,结果怎么样呢?孩子对这种单一枯燥的作业根本不感兴趣,所以乱做一通,这样的知识根本无法得到升华。

说得直接一点,这种作业只不过是老师利用孩子可贵的时间做无用功,培养了一批会做作业的机器人。也难怪,孩子面对这种无趣作业迟迟无法下笔了。所以,与其说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还不如说是生活的延伸。

父母平时在家有必要注重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作业素养。这几种能力说起来很复杂,其实锻炼过程很简单,那就是让他们多玩、多多参加家务劳动,就这么简单。

家庭教育学认为,平时参加家务劳动多的孩子更聪明,道理就在这里。

“生活即教育”在作文上反映得更明显

作业应当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是目前老师布置作业时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父母平时有必要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实际生活,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孩子得到锻炼。孩子的肚里有“货”了,做作业时就会很流畅,这一点在作文上反映得更明显。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了《高粱情》一课后让孩子写作文,许多孩子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来,根本无“情”可陈。

后来老师把他们带到野外去观察高粱,要求每个人都亲自拔一拔高粱、摸一摸高粱的根、舔一舔根的味道,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

结果,一位孩子把高粱根粘到作业本上写道:“高粱的身躯很单薄,但它坚韧不拔;高粱的根‘心里’很苦,但带给人们的却是收获的甘甜。”

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啊!可见,改革一下作业形式,让孩子多感官地参与生活、挖掘潜在思维能力,不但可以落笔成文,而且能提高作业质量。

★适当去除一些浮躁心理

浮躁心理充斥着整个社会,但首先是父母一点一滴影响孩子的。浮躁心理重的孩子,做作业静不下心来,作业效率当然就降低了。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心气浮躁的孩子难以静下心来做作业

心气浮躁,做任何事情都不踏实、扎实,做作业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做作业时心气浮躁,就很可能会迟迟无法下笔。关于这一点,孩子自己当然有责任,但主要还要从父母、从整个社会找原因。

现在的父母个个望子成龙,自己还只有三十四岁,就把整个希望和荣耀寄托在孩子稚嫩的肩上,这种重压很难培养出多少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来。相反,社会上充斥着急功近利思想,做父母的本身就缺乏成大事需要的努力、忍耐、毅力。想一想,现在的父母中一年到头能够静下心来读几本终生受益书的还有几个?从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脑子里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不是想当百万富翁,就是想嫁给百万富翁,哪里还有心思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呢?

所以,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注重消除孩子身上的这种浮躁心气,这对孩子静下心来做作业、提高作业效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感兴趣的作业会做得更快

去除一些浮躁心理,换种方式让作业对孩子感兴趣,有助于孩子提高作业速度,追求落笔成文。

一位中国小学生曾经在西方国家也上过小学,她对比分析说:在国外读书时每天的上课时间比国内要少一半,放学后很少有家庭作业,即使有,大部分也是旨在培养创造力的内容,所以学起来更有劲,几乎从来没有作业做不下去的时候。

例如,她曾经有一个学期的家庭作业是研究北美的大角羚羊。学习结束时,她不仅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并且还用充满童趣的文笔写出了长达十几页的研究报告,其中配上了自己画的精美图画。

当然,这样的作业场合基本上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小小的心灵伴随着彩云在快乐地飞翔。

后来她回到中国,每天被关在家中做作业,时常想念她在国外的学习生活。父母看到她如此向往、怀念的模样,心里直感到疼。

所以说,要想孩子落笔成文,作业本身也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