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生上课时总喜欢动来动去,注意力无法集中。叫他上课,就像“上刑”一样难受;每当做作业时,不是慢慢腾腾的,就是经常会提笔忘字,甚至坐在那里一会儿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作业。
例如,别人1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需要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阅读和书写时,经常会出现“不该发生”的错误,如把“可爱”读(写)成“可能”、“中华”读(写)成“华中”。多横少点、添字漏字、抄错数字、搞错运算顺序、看错题目中的单位名称、漏写得数和单位名称等,更是司空见惯。平时对某些事物记得很牢,可是对读、写、运算方面的记忆力很弱。不遵守游戏规则,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游戏……
父母批评他“粗心”,老师骂他“不长记性”。无奈之下,父母只好一边抱怨孩子“太粗心了”,一边亲自督阵,唠唠叨叨之余,帮助查对、纠正各种作业错误。
后来,为了惩戒孩子的“错误”,母亲不知从哪儿学来了“祖传秘方”。孩子晚上做作业,她就在一旁耗着,只要一发现有“不该发生”的错误,就用缝衣针刺一下他的手指,而且还不许掉眼泪;如果掉一滴眼泪,就要再刺一下,而且一定要一针见血才算。
此情此景,可谓触目惊心,可是好像并没有多大效果。尤其是每次考试时的失分都不是理解问题,全都错在填空、计算、看错题目等方面。
这位母亲如此“负责”地督促孩子做作业,让人不得不感动;可是其手段之残忍,也实在令人愤慨。尤其是她把孩子学习能力失衡误作“粗心”而加以惩罚,根本无助于加强薄弱环节,非常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