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家校沟通历来是协力培养孩子的重要保证。在本案例中,如果家校沟通做得好,这位孩子就不至于因作业压力太大而致梦游。一方面,父母会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其他孩子的作业情况,不会一味施压;另一方面,老师也会对父母提出劝告,这会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关于家校沟通,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家校沟通首先是与老师沟通

家校沟通的主渠道是父母和老师。因此,家校沟通首先是父母与老师之间保持联系,经常交流、探讨孩子在学习和作业方面的情况。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沟通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在班里的水平

有些孩子做作业时间很长,父母一看作业真多,但实际情况如何,要在父母和老师沟通后得出结论。

例如,有的孩子智力较弱,学习基础跟不上,完成作业很困难,再加上其他孩子在学校里就已经抓紧时间完成了部分作业,而你的孩子在学校里磨磨蹭蹭,或者因为其它事情耽误了做作业时间,不得不回家去做。所有这些,都只有当父母和老师联系后才能得知真相。

在家校沟通的同时,父母应当请老师明确指出孩子在学习和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确实是智力较弱,可以请老师降低作业难度,或者允许孩子弃做难度较大的作业。所有这些,既有助于提高作业速度,又能增强孩子的学习自信,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沟通的结果有助于减轻作业负担

家校沟通有助于减轻孩子作业负担。这是因为,孩子在学校面临着许多任课老师,各科老师布置作业时没时间或不愿意通气,就会出现“友谊赛”情形,让孩子苦不堪言。

优秀教师平时会很注意这个问题,但一般老师未必能做到。例如,前者每天给孩子布置作业前都会和其他老师商量,尽量不在同一天集中布置太多的作业。这时候父母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作业情况,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就会从中协调,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从而使得孩子的作业量每天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除此以外,给老师反映作业太多的家长多了,会促使老师反思并自觉减少作业量,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

★家校沟通其次要与孩子沟通

家校沟通的主体是父母和老师,但具体对象是孩子及他的作业。所以,平时要注重向孩子了解作业情况,否则和老师沟通时会缺乏话题。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时间是每天吃晚饭时

一般来说,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时间是每天吃完饭时。一边吃饭一边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以及当天作业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遗憾的是,当孩子的作业太多时,首当其冲被挤占的就是这部分时间。

正如《状告家庭作业》一书中所说:“密西根大学的一个大型研究机构发现,要想使孩子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减少行为问题,减少吸毒和酗酒,并养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唯一的最大保障就是每天晚上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来共进晚餐。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家庭作业负担繁重的时候,首先忽略的就是全家共进晚餐的时间。我们在这段时间可以热烈讨论时事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我们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教导孩子道德价值观。可遗憾的是,当孩子们的家庭作业负担越来越繁重的时候,首先就把这段时间给占用了。”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贬低老师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与孩子沟通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批评、贬低老师的为人及做法,这会动摇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

一方面,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顶撞、批评甚至谩骂老师,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让孩子误认为老师的话可以不听,这会降低老师的威信、影响到今后正常的教学秩序。

另一方面,老师也是人,老师在得知受到父母批评、指责后,会放松甚至放弃对你孩子的要求。这样,就更不可能指望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负责了。

更何况,父母的观点也不一定对;有些孩子在向父母汇报时会专门挑对自己有利的说,甚至会胡说八道。父母一旦上了孩子的当,孩子就会有恃无恐,从此在学习上彻底放松起来。

★家校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家校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艺术,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容易因此破坏双方关系,在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道路上留下阴影。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内心真诚,充分信任老师

许多父母抱怨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心疼孩子,却又不敢跟老师说。而孩子呢,也怕老师“打击报复”,“不许”父母向老师反映情况。这时候怎么办?武汉市第三届“十大名师”桂贤娣老师认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内心真诚。

例如,父母应当提前和老师约好见面、交谈时间,以老师提出的时间为准。考虑到现在手机很普及,而父母通常不知道老师这时候是不是在上课,所以最好是用手机发短信联系。具体交谈时,父母要诚心诚意,对老师给予信任,这样双方的交流才会愉快进行下去。

老师是知识分子,很容易体会到父母的这片诚心。只要父母善意对老师提意见,老师总是会非常欢迎、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的。

语言婉转,说话讲究策略

俗话说,敲鼓听音。父母在向老师反映作业情况时,点到就行,老师总能心领神会的。语言过于直来直去,有可能会伤了和气。

在你希望老师对孩子少布置一些作业时,有必要根据孩子学习成绩在班上的具体排名,分两种情况对待:

如果孩子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等

首先,要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认同孩子的学习进步中有老师的一份功劳。你可以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很详细,看得出在孩子身上花了许多心血,我们做家长的感谢老师,也请老师注意身体,别太累着。”

这样的话最容易说到老师心坎上。老师一看就知道你“会说话”,这样就会为接下来的沟通创造一种良好氛围。

其次,话题马上转到作业上来。你可以说:“这么多孩子,老师批改作业肯定很辛苦的,我们做家长的有个建议,看老师能不能减少一些作业,这样也好减轻老师的负担。”

看看,明明是想说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现在却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说成可以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这种说话艺术纯粹是曲线救国。

再次,父母可以坦言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还应该向生活学习,事事留心皆学问嘛,表明“我们家长很乐意在这方面助老师一臂之力,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生活中拓展视野。”

最后,婉转表达一下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实在太大,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家长很担心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吃得消,担心视力下降,想建议老师能否减少一些家庭作业,并表明“这个意见仅供老师参考”。

图穷匕首见。话说到这份上,老师不“参考”看来也不行啦。

如果孩子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下等

首先,强调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拖了全班的分数后腿,让老师费心了。

其次,表明孩子目前学习基础较差,按照现在这样的作业要求可能会跟不上进度,孩子自己也感到非常吃力,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

最后,建议老师能否允许孩子只做自己会的那一部分,让他体会体会成功感,培养培养自信,然后再慢慢加大作业量,争取最终能跟上全班要求。

父母把话说到这份上,老师还怎么好意思不答应呢?

★敢于对学校和老师说“不”

家校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但并不是说不要坚持自己意见。当孩子因为作业问题感到非常苦恼时,父母有必要挺身而出说一声“不”。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父母是孩子合法权益的保护者

在学校,老师对孩子的体罚和冷暴力一半是作业引起的,另一半与考试及分数有关。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出面和老师沟通,在维护孩子人身权利和合法权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2008年3月27日,乾县某小学四年级某班27名孩子中,有11人因为没有完成老师前一天布置的语文作业被罚站。随后,老师用巴掌一个个打他们的脸,最多的孩子被老师揪着耳朵在脸上打了47下。老师一边打、一边让孩子报数,孩子最终被打得头面部软组织损伤,吓得不敢上学,回家还不敢对父母说。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如果还不出面和学校沟通、交涉,不但是一种失职,而且会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父母出面与老师交涉,有助于纠正老师错误

在老师面前,孩子处于天性劣势,但父母与老师的地位相当,是孩子赖以信任的最后一座靠山。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多,孩子哪怕做到半夜也只能忍气吞声,至多在父母面前抱怨几声;又不敢不做,否则第二天会因为罚做使得作业量成倍增加。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出面与老师沟通了。

本书作者的儿子上初中时,读的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择校班。我从小就教导孩子不懂要问,可是当他不懂向老师请教时,老师总是问“你上课听了吗?”如果回答“听了”,老师就说那你怎么不会呢?拒不辅导;如果回答“没听”(当然没有孩子敢这样说),老师就说你上课不好好听现在还要来问我?这种自取其辱,更不可能得到辅导。于是,全班学生不会的地方就这样不会着,严重拖延了每晚的作业时间。

开学一星期后,我带着礼物去拜访这位老师,轻描淡写地说: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不懂要向老师请教,也不知道孩子做到了没有。我们说,如果不懂你不问老师,那是你的错;如果问了老师老师不肯解答,那是老师的错,是老师的失职。老师凭什么拿工资、奖金,凭什么受人尊敬,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我明显看到,老师的脸这时候绯红绯红。

果然从第二天开始,这位老师就非常耐心地解答孩子提问了,而且态度很不错。如果父母不这样出面沟通,孩子很可能会由此厌学的。

★经常有家长作业怎么办

除了孩子的作业太多,有些老师还喜欢经常隔三差五给家长布置作业,弄得家长疲惫不堪:不做吧怕影响孩子,做吧又实在勉为其难。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不要被老师所谓的“新型互动方式”唬住

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本来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办法督促孩子学习,达到“家-校互动”目的,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这项功能,不但经常给家长布置任务,而且还错误地以为形式越新颖就越能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呢。不是一会儿让家长帮孩子出份考卷,就是一会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办张报纸……殊不知,没有人会对这种做法感兴趣的。

例如,一位幼儿园的孩子临睡前突然说,老师让每个人到小区里去找5种不同的花,第二天要带到学校去交流,而且要写出各种花的不同特点。于是,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为什么现在才说,一方面打着手电筒去小区花坛里找,找来后还要上网查资料,全家人一直忙到深更半夜才勉强睡觉。

这样的作业不知老师究竟是让孩子做呢,还是明摆着让父母越俎代庖。

完成作业时只要“尽量”做到就行

父母面对老师布置的哭笑不得的作业,只要理解老师的本意是让自己了解孩子在校学习进度、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就行了。如果无力完成,也不必勉为其难。

例如,有的老师让小学生带信,要求父母以《如何用幽默感来教育孩子》为题,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不用说,每一位家长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上下班时间千差万别。这样的命题作文不要说家长没几个写得出,就连老师也没几个写得好。更何况,许多父母本身文化并不高,要写这样一篇像模像样的“教育心得”又谈何容易?

可以说,老师在给家长布置这样的作业时,也是抱着一种“广种薄收”心态,并不要求每个家长都能认真完成。不过,如果看到那些确实教子有方的家长经验,倒是应该作为一种资源拿来学习、借鉴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