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刚刚出现作业速度慢、不会做时,千万不要简单地催促孩子快点做、认真做、做好,甚至威胁、逼迫孩子,使得孩子情绪烦躁、精神焦虑,根本不可能专心志致地做作业。
作业情绪对孩子的作业效率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一会儿思想溜号,一会儿偷偷做小动作,一会儿做错了题目,而这时候父母为了孩子快些完成作业,从许诺、哄骗、贿赂等文的方式,到威胁、责骂、毒打等武的手段,软硬兼施的结果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
关于调节情绪,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人的情绪和作业效率密切相关
孩子的情绪和作业效率密切相关。每天放学回家后,父母有必要首先关注一下孩子是不是开心,调动他的积极情绪,然后再提作业问题。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罚做、罚抄最能影响孩子作业情绪
孩子的作业情绪,最早通常是从老师和父母对做错的作业罚做、罚抄开始的。一不小心写错一个字、做错一道题,就居然要罚做(抄)100遍,孩子怎么会不望而生畏、没有抵触情绪呢?
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老师和父母,这时候总有“充分”的理由逼迫孩子这样做。殊不知,带有惩罚性的罚做作业又怎么能产生预想效果呢?
通常可以看到的是,原来的一句话写错了,孩子又重抄了100遍。一个晚上辛辛苦苦写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仔细一看,其中有多处依然是错的,甚至全都是错的。这就是说,本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现在带着情绪罚做,却被认认真真地巩固了100次!
不必怀疑这样的事实,这样的例子每个老师和父母都看到过。所以,与其罚孩子重做100遍,不如仔细指出他的错误之处,只让他重做3遍就行。无论是从作业速度还是情绪看,这样的3遍,效果要超过100遍!
有时候不妨“没大没小”一些
有些父母和老师潜意识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喜欢把孩子管得“服服贴贴”。其实,有时候“没大没小”一些,对调节孩子情绪很有帮助。
例如,在刘春生老师收上来的作业本中,往往会有孩子夹进去的一只死虫子,或者一道考考老师的奥数题,或者提醒老师吃哪种药可以治咳嗽。不难看出,这样的“作业”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布置”和“完成”范畴。如果他一本正经地批评孩子不许这样“胡闹”,孩子的作业情绪势必会受影响,直至变得讨厌起做作业来。
可贵的是,刘春生老师认为,这种新型作业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用发散性思维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的扩展。单一的文本作业一旦允许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手工制作、植物、孩子创作的乐曲、活动录像、排练的短剧或小品等方式表现,孩子们就能用看见、听到、触觉、鼻闻、品尝、触摸、想象等手段,来感受知识的存在、探讨学问。
可以说,孩子在这样一种高昂的情绪中做作业,再苦再累也心甘。
★情绪好坏首先来自老师的影响
孩子在学校读书,整天和老师在一起,父母又要孩子“好好听老师的话”,所以,孩子作业情绪的好坏首先来自老师的影响。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情绪容易变坏
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上学后整天被关在教室里做作业,情绪很容易变坏。在这只“染缸”里呆久了的孩子或许已经麻木了,但刚刚进入这只“染缸”的孩子,对此会有更深体会。
重庆市沙坪坝区某著名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小刚,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洛杉矶读完小学三年级后,转学到爷爷奶奶身边继续读小学三年级。
他怎么也没想到,中国的教材内容会比美国难这么多,作业没完没了。不但白天基本上被困在教室里做作业,而且每天夜里要做到十一二点。一个学期结束后,他除了外语一直占优势,语文和数学已被列入“差生”行列。渐渐地,他做作业时脾气变得暴躁起来,情绪经常失控,完不成作业就对爷爷奶奶发脾气,动不动还要打人。后来,他主动要求去医院就诊。
经医生测定,小刚的智商高达120,非常棒。之所以脾气暴躁,关键是作业太多造成的。后来,老师免了他的英语作业,让他专攻语文、数学。作业量减少了,他的情绪也就改善了。
老师对孩子所做作业态度如何,会影响到作业情绪
除了作业量,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作业抱有怎样的态度,也是影响孩子作业情绪的主要因素。
例如,如果孩子把写得满满当当的作业本交给老师,老师只是在上面简单地打个“√”、“×”,或者批上一个潇洒的“优”、“良”,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如果把做作业、批作业看作是孩子和老师的一种交流,那么这种对话无疑就苍白了许多。做错了的作业如何去订正,全由孩子去动脑筋,老师一概不管,就不容易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
如果能进一步,老师批作业时能写上自己的赞赏、感受、鼓励、教诲、批评,同时也允许孩子写上类似的评语,这种对话就会成为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学习、教学相长的一种工具。
说不定,孩子会每天盼望着把作业本交给老师,同时又盼望着作业本早点发下来;而这时候的老师,也会每天盼望着把作业本收上来,同时也盼望着早点把作业本发下去。在这样的盼来盼去中,做作业自然就增加了许多乐趣,学习成绩也慢慢地就提高了。
★作业量恰到好处时情绪最好
研究表明,当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恰到好处时,孩子的学习情绪最好。这种恰到好处,不仅仅指全班而言,更是针对每一位具体孩子而言。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量太多、太少都会影响作业情绪
研究表明,作业量太多、太少,都会影响孩子的作业情绪,影响身心健康。作业太多,孩子累得不行;作业太少,又会感觉无所事事。
从小学生课外作业量看,全球范围内作业量太多的国家是中国、新加坡、伊朗、菲律宾、日本。作业量过大,首先带来的是睡眠严重不足,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课外作业量太少的国家是西班牙、土耳其、美国、英国、法国。尤其是西班牙、土耳其,政府规定小学生不准有课外作业,违反规定的老师、家长、学生都要受法律制裁。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原来,这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和教育思想不同造成的。从文化传统看,东方文化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有了高学历才能向上流动;而西方国家大学普及率高,他们认为读书不能改变命运,只有“财富”才能提高阶层地位。从教育思想看,亚洲国家认为上学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学生被知识所控制,没有主动权;而欧美国家认为上学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中心,所以处处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
重视作业数量不如重视质量
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做作业也是如此。作业数量少一些、质量高一些,无论对提高学习成绩还是调节作业情绪都有莫大帮助。
一位中国孩子在国内上小学,后来去加拿大上中学。她回忆说,小学里数学作业特别多,每天中午吃完饭要抄10遍概念、10遍正方体定义。老师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记住这些东西,可结果呢?孩子因为中午要赶作业,没时间好好吃饭,一个个狼吞虎咽,从而对作业产生了严重抵触情绪。与其说这是做数学作业,不如说是练字,即使是练字效果也不好。
到了加拿大后,那里的作业量并不多,但主要概念、重点都能通过做作业得到巩固,老师更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弄懂了基本原理,作业类型很广泛。以数学为例,8年级的题目还没有国内小学6年级难。
加拿大的老师上课并不是千篇一律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是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课外阅读、上网查资料,然后分成一个个小组发表观点。这样既能锻炼上网查资料的能力,又能促进同学关系,作业质量还高。
由于平时作业要占学期总分70%,期末考试分数只占30%,所以每个孩子平时做作业都非常认真。由于作业量不大,所以作业情绪都很好。
★作业定位准确,孩子如鱼得水
孩子的作业情绪和作业定位有非常大的关系。作业布置得有水平,做作业时充满乐趣;作业题目出得刁钻、古怪,孩子就会苦不堪言。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不同年级的孩子作业效用是不同的
实证研究表明,对不同年级的孩子来说,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的帮助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些作业是“有用”的,有些作业是“没用”的。
1989年,美国学者哈里斯·库帕对75年来美国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和学习成绩两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学3~5年级的孩子家庭作业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几乎为0;5~9年级的相关系数为+0.09;高中生的相关系数为+0.25。与此同时,在作业时间与成绩提高关系图上,小学生的进步曲线是平稳的。其他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大致相同。这表明,家庭作业对美国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帮助不大,对中学生则有积极影响。
作业定位不准让孩子苦不堪言
孩子的作业情绪受作业定位关系影响极大。作业定位是老师掌握的,老师的作业定位准确而合理,孩子做作业时情绪就高涨;作业定位不准,例如经常出偏题、怪题,孩子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对作业望而生畏。
例如,小学语文课中有这样一道作业,“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起来:①×××姐姐瘫痪了;②×××姐姐顽强地学习;③×××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④×××学会了针灸”。
许多孩子无法领会作业的本质要求,有的做成“虽然×××姐姐顽强地学习,学会了针灸,学会了多门外语,可还是瘫痪了”;有的则答成“×××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而正确答案显然是:“×××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类似于这种似是而非的题目,有时候让孩子越做越感到一头雾水。既然作业对小学生提高成绩帮助不大,还是不要用这种作业为难孩子了吧。
★要特别注意假期中的作业情绪
假期本来是给孩子好好休息的,可是由于假期里作业繁多,作息时间缺乏规律,孩子的作业情绪反而更糟糕,这一点有必要引起父母关注。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防止孩子在假期里情绪变坏
千万别以为假期里的孩子很幸福。“假”(假期)作真时真亦“假”(假的)。当父母和老师都认为孩子在假期里有大量空余时间、拼命增加作业量时,孩子的情绪就可能会坏到极点。
郑州市一位小学六年级女孩,平时一直参加每周两节课的英语补习,寒假里变成每两天上一天课。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是,一本50多页的数学题集、练字9张、阅读5本书并写读书笔记,将一至六年级所有写过的作文输入电脑,并且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此外,妈妈又给她报了新概念英语,每天要学2小时英语。寒假本来期限就短,这样一来每天的作业比平时上课还多。
情绪变坏主要靠父母调节
有些孩子一做起作业来情绪就很坏,有些则相反,做作业时情绪平稳,甚至还很高兴。显而易见,这两种情形下的作业效率、效果都是大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关键是父母平时是否善于调节情绪。
比如说,经常看到父母在假期一开始就催促孩子快点做作业,认为应当“紧前不紧后”。可是孩子认为,假期才刚刚开始,自己还没好好休息、调整一下,现在就做作业怎么行呢?也有的是假期快要结束了,作业还没做好,父母急得要命,可孩子悠哉游哉,一点不着急。这两种情况都很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每天闹得不欢而散。
为什么说孩子的情绪变坏主要是父母没有调节好呢?原来,这些父母没有真正掌握科学的家教原理,习惯于沿用传统教育方法,信奉“学习必须刻苦、刻苦才能学好”的信条,由此造成孩子厌恶作业、厌恶学习,最终患上了厌学症。那怎么调节呢?正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