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精神安慰具有“酸葡萄”和“甜柠檬”的双重作用。

酸葡萄的典故出自《伊索寓言》,说是一只狐狸因为吃不到树上的葡萄,就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以此来安慰自己,形容人们得不到这种东西就贬低它。例如,当孩子的作业怎么做也来不及时,就动员他放弃一部分,并且罗列出一大堆不做的理由:“这些作业做不做都一样,做了你也没有真正搞懂,懂了也不一定考得到,考到了别人也不一定会……”,如此等等。

甜柠檬的作用正好相反,形容人们对自己原来不满意的事物大加赞赏。例如,许多作业属于机械抄写,孩子本来就有一肚子怨气,不愿意做。这时候你就可以劝他把它当作“练字”来看待,孩子的怨气就会消失一大半。而实际上呢,这种作业充其量也只能起到练字作用,所以孩子并没有什么实际损失,得到的收获却是促进了心理健康。

关于精神安慰,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体谅压力,注意沟通

做作业是孩子的本职工作,但父母不该整天这样生硬地唠叨。要体谅孩子的作业压力,注意沟通,以便让他活得更开心、更健康。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和孩子同步成长

和孩子同步成长,意思是说孩子读几年级、父母也就读几年级。是父母,也是同学。

一位母亲看到孩子的作业实在太多,既不能帮他做,又不敢叫他不要做。心疼之余,唯一的办法只能经常安慰他。她说,为了你们能掌握更多知识,老师心里也很着急呀,才给你们布置这么多作业的,加紧做罢。她的一句口头禅是:“你辛苦哦,我们家里你最辛苦,我儿子真当懂事。”

还别说,有了这样的安慰,儿子做作业时安定多了,很少发牢骚。她看得出,当她说完这些后孩子紧绷着的脸有些放松,正在慢慢接受、改变呢!

及时调整心理失衡

精神安慰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指心理上的一种平和、安宁、相对稳定的状态。

事实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矛盾中。当孩子不想做作业,而作业又排山倒海一样涌来,那种心理苦恼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

适度的应激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维持正常身心功能,有助于提高适应能力,调整心理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应激产生后要求得到合理调适,否则就会苦恼、不快活,甚至产生各种疾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

中小学生阅历浅,特别需要父母指导他们如何调整心态,这就是精神安慰的作用。除了作业过多、心里烦躁,孩子将来要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他从小学会怎样达成心理平衡,对将来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

关注什么时候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中小学生的心理失衡,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①受父母和老师关注的程度发生了改变;

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

③自我生理和心理发生了改变;

④父母和老师的评价不恰当;

⑤希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等等。

不难看出,由于作业过多导致的心理失衡,与上述各种因素均有关。

★了解情况,合理安排

针对作业过多的精神安慰,关键是要在了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作业过程、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作业效率,挤出休息时间来。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了解作业的具体情况

了解作业的具体情况,是为了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可能多地予以指导。如果孩子年级较高、有自己主见了,则提供参考意见。

例如,一位母亲了解到上五年级的孩子当天晚上的作业有:①语文作业3项,分别是给1~6单元的生字组词,每个字组2个词;抄写古诗2首,每首抄2遍;1~6单元的名言警句各抄写2遍,要求在第二天上课前交。②数学作业是做3张试卷,要求第二天下午交。

根据这些情况,母亲建议孩子先做语文。做完后如果还有时间就做数学,如果时间来不及了,那就先睡觉,第二天中午再做数学。

孩子一听,马上感到晚上“有觉睡了”,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便以高昂的情绪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去了。

虽然这种建议孩子把“本该”今天完成的作业允许放到明天中午去做,看起来不符合“今日事、今日毕”的处事原则,但却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在给孩子精神安慰的同时,既保证睡眠时间,也保证作业质量。

掌握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

心理调适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宣泄法

鼓励孩子与他认为值得信赖的人交流,将心中的烦恼一吐为快。别人的一句点拨,就可能会使他茅塞顿开,减轻心理压力。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运动、大声呐喊等方式,宣泄消极情感,获得某种解脱。

激励法

做作业前对着镜子大喊几声:“我要提高作业效率,我一定行!”、“我今天一定要在×点钟前睡觉”等等。也可以读一读名人成长史,以及邻居中一些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以此来激励自己,从中找到心理平衡良方。

自嘲法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于是就有了自嘲的理由。例如理科成绩好的孩子文科成绩不一定好、会做难题的孩子容易的题目反而会错,等等。

遗忘法

面对一大堆作业不知如何下手时,先做一会自己喜欢的事,暂时忘掉烦恼,然后再集中精力做作业。事实证明,多才多艺的孩子很少有心理障碍。

哭泣法

有的孩子面对一大堆作业会默默流泪,其实这是心理调适方法之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人感到苦恼时会想哭,哭完后会感觉特别轻松。

假设法

当孩子作业太多时,提供几种假想情形让孩子想一想。主要是增加一点阿Q精神,如“今天的作业比昨天多,就当被老师罚做了两道题呗!”

宽容法

自己对自己宽容、降低要求,在父母和老师眼里可能是“不要好”的表现,可是这对于减轻心理压力却有大大好处,不妨经常一用。

★鼓励奖励,提高效率

精神安慰主要是口头表扬,但不排除必要的物质奖励。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有愉快的心情做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做完作业要及时鼓励和奖励

孩子做完作业时已经很疲倦了,这时候他最希望得到两样:一是赶快歇息、睡觉,二是心理放松、心情放松。

赶紧睡觉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孩子带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入睡,并不利于充分休息;相反,父母及时夸赞他几句,适当给予奖励,让他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进入睡眠,效果更理想,也不枉“磨刀不误砍柴工”。

例如,孩子如果特别喜欢听音乐,而作业做好后还有时间,奖励他听10分钟音乐并不会损害什么,可是孩子却很高兴,甚至会暂时忘了疲倦。父母这时候顺势提一下对下一步学习、作业的要求,孩子也容易听得进。

当然,这种奖励方式很多,递上一杯水、给他一个吻、表扬几句等等都是。

削减一些不必要的作业也是奖励

当作业太多时,对孩子奖励作用最大的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作业。

有些孩子看起来很用功,每天作业做到很晚,可考试还是考不过那些看上去作业很轻松的孩子,这时难免会心理不平衡。

这时候就特别需要父母给予精神安慰,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差距,特别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作业效率,这样才能产生实效。

这样的事例日常生活中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出力不赚钱、赚钱不出力。”作业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而要讲究方法。

这时候最受孩子欢迎的是减少作业量:作业实在太多,那就允许少做几项,由父母写条子或直接和老师沟通,或者放在双休日补做。与其打疲劳战、没时间睡觉影响第二天上课,不如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实效。

★精神安慰主要靠父母

作业太多的精神安慰主要靠父母,而不能指望老师。遗憾的是,有些父母不是对此没有意识到,就是总拿不定主意,总是让孩子生活在苦恼中。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慢慢适应教育体制

现在的孩子只要一上学,全家就要跟着忙。除了各种各样的书面作业,过几天就有什么科技发明比赛,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实际上孩子作业也来不及做,根本没时间去忙这些,于是任务就落到了父母头上。再过几天又会冒出什么电脑制作比赛之类,把父母忙得一阵头晕。

尤其是一些老师,把动不动就布置一大堆作业作为杀手锏,一遍不行来两遍,两遍不行来三遍,直到八遍十遍,此外还动不动罚抄课文、抄试卷。

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出面来安慰孩子了。总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尽量让孩子适应老师、适应教育制度;二是当孩子实在吃不消时,让孩子只做其中一部分。由父母出面交涉,老师也不会怎么样的。

用各种各样的励志小故事激励孩子

孩子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父母对他们潜移默化的鼓励,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小故事来开发、引导他。

例如,当孩子面对许多作业、快要失去信心时,你可以领他去看一看凿石的石匠。石匠在石块的同一位置上恐怕已经敲过100次了,看上去石块依然纹丝不动;可就在敲打第101次时,石头突然裂成两半。当然这并不是只有这第101下敲打才使石头裂开的,以此来告诉孩子坚持就是胜利——别的孩子能做完,你也同样可以坚持下去。

当你要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重要性时,不妨领着他在阳光下奔跑。如果背对着太阳跑,无论跑多快、跑多远,也跑不出自己的影子;可是只要向后转,面对着太阳,影子马上就躲到背后去了。以此来告诉孩子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方法正确,不费吹灰之力;方法错误,吃尽千辛万苦。

★作业评语决定作业质量

孩子作业太多,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精神安慰,但这一点目前基本上做不到。其实,只要老师的作业评语有所改进,作业质量马上会有改观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注意孩子的偏科是不是作业评语引起的

许多孩子存在着偏科现象,这从作业上就可以看出来。做自己喜欢的作业时精神状态好,优先安排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作业时百般抵触,能不做也就不做了。

一位孩子刚要摊开作业本准备做作业时,母亲过来随手翻了翻两本作业本。一本是英语,上面写得整整齐齐,处处可见老师鲜红的“very good”。另一本是语文,上面写得龙飞凤舞、歪歪扭扭,不时夹杂着几个错别字。老师的批改只有“√”和“×”,有时甚至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日期。

母亲忍不住问:“为什么语文作业做得这么差?”女儿委屈地说,原来她的语文作业也是整整齐齐的,有时候作文写得高兴时,还会自己在边上配上一幅插图。可老师总说她写的字没其他同学好,从来都没得过“优”,即使她再努力,老师也不满意。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写这么好呢?不如马马虎虎算了。

由此可见,父母有必要关注一下孩子的作业偏科是不是由于老师的作业评语引起的。如果是,要和老师取得联系,一起探讨、解决这个问题。

精神安慰立足于与孩子的过去比

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注意一点,对孩子的精神安慰要立足于与他的过去比,而不是和最好的孩子比。否则,谁都会越比越没劲的。

在这里,我们无法评论这位女孩的语文作业究竟能不能得“优”。因为什么样的作业能得“优”,这杆秤在老师心里。现在的问题是,难道“优”就一定意味着完美无缺,不能意味着进步、创新、态度认真吗?

如果只要作业比过去有进步,老师就慷慨地给予“优”,孩子做作业时心情就会愉快起来,并且有小小成就感。老师呀,既然你布置的作业那么多,那么让孩子有一点点心理安慰,要求就不算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