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没时间玩,或者玩的时间太少,关键是作业布置不合理、不科学。那么,怎样的作业才是合理有效的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汤林春博士认为,有两种办法可以衡量:一是绝对标准,二是区间标准。绝对标准,是指80%的孩子能够掌握学习的作业时间,就是最佳作业时间;区间标准,是指以90%的孩子能够掌握学习的水平为最低标准,以60%的孩子能够掌握学习的水平为最高标准,这个区间范围内的作业时间,就可以看作是最佳作业时间。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两点,大多数中小学生就不愁没时间玩了。

关于有时间玩,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玩是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玩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催化剂。没有时间玩或者不会玩、不许玩,全面发展就无法实现。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没时间玩是“很严重”的事

孩子的作业太多,弦绷得太紧,没时间玩,是很严重的事。有时候作业多到甚至站起来洗把脸、上个厕所都是奢侈行为,那就更严重了。

有一次,一位中国母亲在美国出差,听到美国电台直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很有感触。

一位美国母亲的电话接进来了,反映她上6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一年级)的孩子“每天都有作业,孩子都没时间打篮球了,已经从篮球队里退出了”,她表示“得跟学校谈一谈了”。电台主持人用很吃惊的语调说:“老师每天都留作业吗?这太过分了!作业嘛,一个星期最多有3次就够了。”“你是哪个学区的?这个一定要跟学校谈。孩子都没时间打篮球了,这个很严重,一定要让学校把玩的时间还给孩子,孩子一定要重新回到篮球队……”

中国母亲听到这段对话后,表情比电台主持人要吃惊100倍。因为她的孩子在国内也读初中一年级,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一个星期才3次,而是每天都有3天的作业量。

有一次,为了体验孩子究竟有多少作业,她亲自陪孩子做作业。两人各一张桌子,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各做各的。

事后统计,完成一门功课的作业平均耗时40分钟,五门功课就是200分钟。孩子放学回来晚,吃过晚饭开始做作业已是7点半了。屁股坐在那里一刻不停地做,做完已经超过11点,怪不得有时候孩子要做到凌晨才睡呢,那是因为她除了做作业,还得准备第二天的背诵、小测验!

必须说明的是,她的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算是好的、作业速度也算是快的。那些作业速度比她慢的、磨蹭的孩子,熬夜早就成了家常便饭。

“补玩”最容易出问题

孩子平时因为作业多没时间玩,能不能利用周末、寒暑假“补玩”呢?看起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这种办法既不科学、也容易出问题。

父母眼里的玩,实际上是孩子在锻炼身体、调剂身心、看课外书、看电视,当然也包括适当玩电脑。这对参加了一天繁忙学习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然而,现在由于作业多,这些都被省掉了。如果是这样,父母至少也要每天有一点时间和孩子谈谈心、聊聊天,最理想的时间是吃晚饭时,以及作业完成后、睡觉前。

一种有趣现象是,中小学生整天埋没于作业堆中,像笼中的小鸟,根本没机会飞出作业的笼子;而一旦他们考上大学、放寒暑假,甚至难得的一两天周末,就像出笼的小鸟,赶紧钻进网吧打游戏,再也不愿意回到令他们恐惧的笼子里去。请注意,这种因为疯玩而荒废学业的大有人在。

★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健康的身体是紧张学习、复习的基础,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高效学习、复习的保证。有时间玩的孩子懂得劳逸结合,在这方面占有更多优势。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太多的抄写作业只会造就“机器人”

老师给孩子布置太多的作业,父母也见不得孩子玩,一有空就补充大量作业让孩子做,而这些所谓的作业呢,绝大多数是机械的抄写、默写,听、说、读机会很少,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却要挤占本该属于他们的练琴、画画、体育锻炼时间。这种作业做多了,只能造就“机器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有赖于高考制度改革。孩子为什么没时间玩?因为作业太多;为什么作业多?因为一考定终身。所以,要解决作业过多、没时间玩的症结,根本措施是高校招生考试选拔依据的多元化。

有时间玩的教学制度才有人性化

对照现实,我国的中小学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作业过多的局面一定会慢慢改变,父母必须具有前瞻性眼光,给孩子以人性关怀。

这样的要求基于两点:一是让孩子有时间玩,这种教育制度才有人性、有道德,因为人不是机器,机器还要保养呢。二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考大学在父母和孩子眼里都没了以前那种神圣光环;更不用说大学招生指挥棒也在多元化,越来越强调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法国,小学生和初中生是几乎没有家庭作业的,到高中时才开始发力(高中也属于义务教育)。法国人认为,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孩子,如果给孩子留家庭作业,就表明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行,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耻辱。无论孩子、家长还是老师都认为,既然下课了就不能再干涉孩子。

法国学生的假期特别多。除了2个多月暑假,还有各2个星期的寒假、圣诞节假、复活节假,此外还有为期10天的圣灵节(相当于我国的清明节)假。为了避免孩子假期中去外地滑雪交通阻塞、住宿拥挤,全国各地放寒假、复活节假的时间是错开的,这项制度多年前就实行了。

平时没作业,放学后做什么呢?主要是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法国公立图书馆系统非常发达,借书证全市通用。在巴黎,各类博物馆多如牛毛。由于18岁以下的人可以在这些场馆免费出入,所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就成了这些孩子学习和交友的主要阵地。

★作业太多成绩反而下降

作业太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多做多练。”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没有科学依据。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过多,过犹不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报告认为,学习成绩和作业时间之间呈“剪刀差”关系——不做作业,学习成绩自然不太好;作业时间太长,学习成绩最差;只有当作业负担比较轻时,学习成绩才会最好。这充分证明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一位中学生每天作业很多,大考来临前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结果病倒了,不得不请了一星期假。结果没想到,这次大考比以前任何一次考试考得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惊讶,向他讨教有什么秘诀?他说,哪里有什么秘诀呦,就是因为睡足了、休息好了,精力充沛了呗!

后来,每逢大小考试,只要不上新课,父母都让孩子一边在家休息,一边自己复习。从此以后,每次考试都比在校跟着老师复习好。

有效学习是学习的必要时间决定的

1963年,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了“学校学习模型”。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成效,是由学习的必要时间和实际时间决定的。如果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主观上想学,那么,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获得优秀成绩。

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足够的时间”是指“必要时间”,而不是“翻倍时间”。在父母和老师眼里,有些孩子学得很轻松,当其他孩子作业怎么也来不及做时,他们却有时间在那里玩。每当测验、考试时,这些孩子的成绩反而比那些“非常用功”的孩子好。

在这里,当然不排除天资聪颖的因素在内。但同时也表明,用来做作业的时间“够了”就行,不用“太多”,这样更能保证优秀成绩。就像一个人吃饭吃饱了就行,而不是吃得越饱越好,太饱反而有害无益。

★补课次数越多效果越差

许多孩子没时间玩,是因为补课引起的。“十个学生九个补,补得个个都诉苦。”补课次数越多效果越差,还没了玩的时间,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没时间玩令学习枯燥乏味

补课的孩子,一般本来就学得吃力、没时间玩,而现在父母和老师还要强加给他们更多的作业练习,使得他们对学习感到越来越反感,越来越枯燥乏味。正确的方法是,与其给孩子补课,不如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对学习方法、增加娱乐时间。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初二学生的调查表明,参加校外有偿家教和学科补习班的比例高达39%。而补课的效果如何呢?简单地说因人而异,并不是补课次数越多、学习成绩提高越快;具体地说,没有请家教的孩子成绩最好,家教次数越多孩子成绩越差——当每个星期家教、补课次数超过3次时,学习成绩骤然下降。

不准孩子玩的父母需要更新观念

上述调查表明,虽然并不是作业越多学习成绩越好,可事实上孩子的作业仍然越来越多。一方面,即使学校在减负,父母在家里也会额外布置作业。调查表明,小学四年级学生中,49%的父母在家里给孩子增加课外作业;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这一比例仍然高达25%。

研究表明,这些父母的共同特点是:自己不懂辅导孩子,又见不得孩子玩,所以只能要求老师多布置作业;如果老师不布置,或者孩子作业又做完了,就会继续追加作业量,或者让孩子去上兴趣班。

对于这样的父母,关键要更新观念,明白作业不是越多越好的道理。

★什么时候能玩儿似地学

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教育孩子说:“学要认认真真地学,玩要痛痛快快地玩。”现在的父母和老师通常对孩子只要求前半句,而忘了后半句。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主要应当在学校里完成

学校和家庭的最大区别,就是学校是学习场所;如果把家也变成学校,孩子就会“苦海无边”,反而影响到对学习的感受、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位中国母亲在日本留学时,把儿子送进日本小学,做好了每天检查孩子作业的心理准备。可是儿子从学校回来后,一进门就扔下书包开始看漫画。她小心翼翼地问,今天学校怎么样啊,老师给你们留什么作业没有啊?儿子告诉她说,学校很好玩,没作业。

一开始,中国母亲以为是为了让小孩喜欢学校、适应环境故意轻松几天的,可是一个月过去后还是什么作业都没有。即使有,也是诸如“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让妈妈抱3分钟”、“自己准备东西,明天要去郊游”之类,不仅感慨万千:多么快乐的小学生活啊,我小时候怎么就没遇到呢?

学习不能狭隘地理解为除了作业还是作业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许多父母和老师眼里浓缩成一个词“学习”,而“作业”就是“学习”的代名词。所以,孩子除了作业还是作业,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习,都不是这样的。

一位中国母亲说,她的儿子在美国小学读书,一二年级时每天下午两点半就蹦蹦跳跳回家了。儿子把书包一放,吃点东西喝口水就去外面玩了,没有任何作业,但老师要求每天睡觉前有20分钟课外阅读。读什么自己定,但必须每天记录阅读的时间、书名、从第几页到第几页,每个星期五交给老师统计、评比、奖励。

从三年级开始,每天回家有10分钟左右的英语基础练习、算术加减法、个位数乘法;初中时,每天大约要用半小时练习英语、数学、外语,然后就是定期撰写读书报告,如写传记、动物故事、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历史事件、家族史等。

没作业玩什么呢?每个居民社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私人会所,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游泳、球类、体操、溜冰等体育活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芭蕾、踢踏舞等舞蹈活动,让孩子选择参加。

孩子从12岁以上直到工作前,会被要求在课余、周末、假期里打工,如帮助邻居照看小孩、打扫卫生、送报纸、割草、学做生意等,勤工俭学。

别看这些也是作业,和一味地抄写、默写比,那才叫丰富多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