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1 人格(1 / 1)

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家庭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优秀而大写的人。

人格障碍是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之间的行为特征。孩子发生人格障碍,责任主要在家长。当遇到孩子存在情绪障碍、粗暴偏执、说谎、学习困难、逃学等情况时,家长有必要从人格方面分析原因,或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镜头回放

一位初中女孩,看了不少青春小说后,便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美女,希望走在路上有百分之百的“回头率”,有女人嫉妒。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走路时把眼睛睁大、嘴抿小,心想,这样就会达到美女的要求了。她故意不看别人,眼睛直视前方。每当有陌生人从她身边走过,她就会想象“他”一定在想她长得漂亮,“她”一定在嫉妒她长得比她好看。

忽然有一天,她发觉自己的目光变得色迷迷的,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勾引人的眼神。于是她感到害怕,再想回到原来健康时的样子,已经无法调节自己的心态了。

从此以后,如果发现哪个女的漂亮,她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无论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还是未满周岁的女婴,都是如此,更不用说与她年龄相仿的少女了。每当此时,她就会觉得自己非常丑,丑极了,谁都不如。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她已经无法正常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整天考虑的就是漂亮和嫉妒,失去了自尊,缺乏起码的同情心,自感如同行尸走肉。

关键词辨析

人格: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具有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人的资格。

人格有两种类别,一种是心理学概念,另一种是我们平常口语中所称的人格。前者源自拉丁文persona,意思是指戏剧舞台上的面具或脸谱,指人的个性,表现为个性差异、个人特征;后者如“这个人真没有人格”“我用人格担保”等,指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心”,同样是指人格。

人格的定义多达七十多种,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人格的理解是不同的。简单地说,人格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心的。

人格可以在后天养成。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所谓人格,个个天真活泼,可是长大后却千差万别,关键就在于人格的不同。

人格发展异常,表现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身。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治疗效果一般并不理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的分类,人格障碍一般分为以下8种类型:偏执型、分裂样型、社交不良型、情绪不稳型、表演型、强迫型、焦虑型和依赖型。

孩子产生人格障碍,责任主要在家长。有人格障碍的孩子,虽然一般也能正确处理日常学习和生活,可是由于缺乏自制力,经常会与人发生冲突,并且处处碰壁,而且还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逻辑思维、创造力也许并不低,有的甚至还超过普通孩子,可是由于将来难以适应社会环境,所以并不是家长所希望培养的接班人。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即追求真、善、美。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自信、独立、自尊、创造、进取、坚忍、宽容、豁达。

关键处点拨

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的事业也。”“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在这里,他把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了。

关键处点拨,要求家长在这方面做到以下4点:

1 正确认识人格的形成过程

人格的形成,既包括先天遗传因素,也包括后天环境、教育因素,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大多数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来说,先天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总体上占50%,其余50%受个人的生活史、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前者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类型、内分泌腺以及身体外表的特征等。一个人如果神经过程平衡,就能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同时做许多件事。后者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实践三大因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语言及各种反应,实际上这就在形成他的人格。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和家长闹别扭,其实这正是他们形成独立人格的表现。家长要好好把握这个阶段,相互理解和尊重。这不但有利于孩子度过人生第二个心理断乳期,而且对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有重要的作用。

2 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家长的责任之一,就是培养孩子健康而高尚的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孩子,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情感和态度是无拘无束的、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能充分享受人生。

从中可以看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就必须做到:关注孩子的学习(现代教育制度认为,这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关注孩子对所学东西的胜任感;让孩子成为学习活动中活跃的参与者;让孩子有自由感;让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对新的经验有一种开放的态度,等等。

如果孩子经常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或者总是想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搞懂,从人格特征看,就表明这个孩子的认知需要非常强烈。这种认知需要,是隐藏在内部的健康人格的特征之一。如果你的孩子经常感到别人对他不重视,或者感到有劲无处使,就表明他的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而这正是人格障碍的表现之一。

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3 培养孩子的高尚人格

孩子的自我概念,很大一部分来自他认为家长是怎样看待他的。当一个小孩确信他的父母爱他并且尊重他时,他便很容易建立起作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当时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回答道:“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就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这个回答有些像绕口令,但意味深长,揭示了培养孩子高尚人格的基本途径。

4 帮助孩子消除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也叫病态人格,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如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

调查表明,在我国初一、高一年级学生中,存在人格障碍的比例为3.7%,疑似患者比例为14.3%。

必须指出的是,人格障碍与精神病不同。严格地说,它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之间。人格障碍患者既不是精神病人,也不能算正常人。

镜头回放案例中这位女生对“回头率”的狂想,虽然并不是普遍现象,但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少女的心态。因为有些书尤其是校园青春小说,总是把少女的美描绘成“给人看的”——给同性看,要引起她们的嫉妒;给异性看,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其标志就是“回头率”的高低!

在女中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女生都非常在乎“回头率”,尽管她们表面上可能装作不知,或者讨厌男生没完没了地对她们上下打量。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尤其是自我感觉有一双“色迷迷”的眼睛,这就表明她已经把“美→回头率→性”这三者联系起来了,从而表现为一种人格障碍。如果家长不懂科学,只是一味地批评她,根本无济于事,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心理障碍,名叫“色目恐怖症”,表现为总觉得自己的眼神不正,似乎在勾引人,于是开始主动封闭自己,拒绝与外界交往。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这类女孩还是这类女孩的家长,最要紧的事就是去看心理医生,听从医生的开导和解释。

关键的关键

1 要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高尚人格,家长必须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经常对孩子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2 人格教育,应当着眼于孩子的心灵改造。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家长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方式施加影响,不能企图立竿见影。

3 从理论上看,每个人都有“真我”和“假我”双重人格。“假我”的作用在于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与人沟通。两者结合得好,就表明这个人“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