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3 兴趣班(1 /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孩子选择参不参加兴趣班、参加什么样的兴趣班,一定要尊重孩子而不是家长的意见。只有尊重规律,顺其自然,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就应当让他去学习,并一直学下去。

镜头回放

一位家长看到同事的孩子都在学钢琴,于是也咬咬牙,花费上万元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把才两岁多的孩子送进了少年宫。

这么大的孩子,并不知道钢琴这个庞然大物是怎么回事,还当它是一件玩具呢。刚开始时他还有些兴趣,可是很快就兴味索然,因为一再重复的练琴动作单调而乏味,一点儿也不好玩。可是孩子越是不感兴趣,母亲就越要他学——买来的钢琴总不能闲着呀,这不但浪费,还会遭人耻笑!

每当孩子在家练琴,母亲总是坐在他身后织毛衣。名为陪练,实为监督。孩子一开小差,母亲就用钢针刺他,动作连贯得好像成了“流水线”。乍一看,很有一些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味道。

可是,如果孩子不感兴趣,这样的强逼行为又会有什么效果呢?

为了逃避练琴,这个孩子经常故意把钢琴搞坏。他坚持练到小学毕业,就再也练不下去了。母亲见孩子并没有练出什么名堂,学习成绩反而落了下来,也只好不了了之。

关键词辨析

兴趣班:孩子感兴趣的学习班。

顾名思义,兴趣班应当是学有余力的孩子,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少年宫等处学习美术、钢琴、舞蹈等课程。但现在的兴趣班多半已经走了样,很少与孩子的“兴趣”有关——确切地说,主办者有兴趣,他们的兴趣是“收费”;家长有兴趣,他们的兴趣是“面子”和对孩子成才的厚望;唯独孩子没兴趣。

从1岁起的苗苗班、2岁起的英语班、3岁起的珠算班、4岁起的绘画班、5岁起的舞蹈班、6岁起的乐器班,到中小学阶段每天放学后的各种补课,打的都是“兴趣班”的旗号。而根据有关规定,幼儿园不得开办知识、技能训练类兴趣班和特长班;不得将小学教育任务下放。实际上,很少有幼儿园能做到。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①选择或者不选择兴趣班,一定要尊重孩子意愿;②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兴趣班就能培养出天才来。

关键处点拨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必须符合教育规律。过早、过多地对孩子进行机械的艺术技能训练,只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窒息。过重的学习负担,会过早地凋零孩子的天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尤其是那些以捞钱为目的的兴趣班,不但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学习与成长,也不利于他们对艺术的真正感受与理解。

关键处点拨,要求家长在这方面做到以下4点:

1 正确认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兴趣班是与早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长们通常以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参加了兴趣班,也就是给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家长就“对得起”孩子了。

有些天真的家长更是以为,许多天才都有一技之长,孩子学了一技之长,就能成为“天才”。最典型的是,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会弹钢琴,于是家长们纷纷要求孩子学钢琴,以为孩子钢琴学得好,就能得诺贝尔奖。

这样的观点幼稚可笑,也搞得孩子苦不堪言。因为从本质上看,学钢琴与这些科学家得诺贝尔奖的关系,充其量在于手指的活动能够直接刺激脑细胞生长。从这一点上看,所有能够活动手指的爱好如下棋、画画、写字、打游戏,包括搓手,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不必非得学钢琴。

家长更不要幻想,以为只要及早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能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因为,所谓天才本来就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后天培养起来的叫人才)。

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表明,天才之所以与普通孩子不同,关键在于他们的大脑神经中枢脑电波的工作方式与众不同。他们的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和图形模式识别、发展数学和音乐方面的才能——的代谢活动,是普通孩子的6~7倍;大脑前部活动十分活跃。

懂得了这一点,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就应当把目标锁定在孩子是否对它感兴趣上,而不在培养“天才”上。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一些孩子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能写会画,毫无疑问,这样的孩子是很聪明的。归根到底,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是多方面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会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孩子虽然不至于因此成为天才,但能成为人才也很好呀)。

2 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幼儿的兴趣特征是不稳定,以直接兴趣为主。也就是说,他们只要接触到自己能够接受的事物,就会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但很容易移情别恋。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而不被他们一时的所谓兴趣所蒙蔽。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便因势利导加以培养,就能保持孩子较高的学习愿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非常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功立业。

看一看大科学家爱迪生那些举世瞩目的发明创造,没有一样是他母亲逼他去做的。他母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培养了少年爱迪生对未知问题的兴趣,以及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可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如果他对这方面的研究感到乏味了,就会转向另一个方面;到了一定时候,他对以前扔下的事情又重新感兴趣了,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重新回到原来的研究上去,直到把它完成。

从中不难看出,家长要“让子成龙”,关键在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其余的要看孩子的自我发展。

如果孩子缺乏浓厚的兴趣,或者兴趣无法持久,家长就不能勉强孩子,这才是因材施教。家长如果不懂得这个成才规律,就是对孩子前途的耽误,是一种罪过。

3 从兴趣出发,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这句话从爱因斯坦口中说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其实,这正是他自己的一段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直到中学时,还有许多科目不及格。幸亏他有一位懂得家教规律的母亲。

据《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介绍:“她(爱因斯坦的母亲)的看法,在那个时代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学习可以成为一种乐趣。她把教他变成一种游戏——她称之为探索令人兴奋的知识世界。男孩(爱因斯坦)一开始很惊讶,然后非常高兴。不久,他就学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他母亲无法再教他了。”

由此可见,家长只有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并能全面地、进一步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4 选择兴趣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每个孩子天生都会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但每个人感兴趣的方向不一样。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而不是家长的兴趣选择兴趣班,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长的责任只在于指导和引导。

著名的教育家伏尔猛弥,发现自己的孩子很喜欢汽车和火车,于是,每次出差回来都要买回一大堆这样的玩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实际上,这就有一种指导和引导孩子兴趣的作用。他在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发展兴趣。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的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观察力异常敏锐。3岁时画图,这孩子就能掌握一般孩子小学五年级才学到的“近大远小”法(近处的景物大、远处的景物小)。5岁时,他又掌握了一般孩子小学四年级才学的展开图画法。

而本案例中的这位家长,强迫孩子学钢琴,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不是在培养孩子成才,而是在毁灭孩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发展特长。让孩子做徒劳无益的事,家长累,孩子更累。

家长应该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学习动力。如果孩子对某件事不感兴趣,家长要做的便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上来了,孩子自然会高兴地去做这件事;如果孩子始终对此提不起兴趣,就不要强人所难。

关键的关键

1 家长不要总是念叨自己花了多少钱供孩子上兴趣班。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压力,而是要让他有成就感。

2 给孩子选兴趣班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抛弃功利性。“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即便真的是为了面子,谁又知道将来什么特长能给你挣面子呢?

3 一切教育的本质,都不是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而是培养其创造力。而一切创造力,都与孩子是否感兴趣以及兴趣大小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