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 起跑线(1 / 1)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最流行的一条父母守则。其实,正确的态度是,家长应该“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以起跑论英雄。

“起跑线”固然重要,可是,它终究没有加速跑、转弯跑、冲刺跑重要,更没有“终点线”重要。起跑时慢了半拍,甚至摔了一跤,家长不但不该责怪孩子,相反还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怀,递上一瓶矿泉水,或者高喊一声“加油”吧!

镜头回放

林女士的独生子小强,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是这个居民小区人气最旺的幼儿明星。周围的邻居都对林女士说:“这孩子要是好好培养,将来准有大出息!”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林女士全家省吃俭用,凑齐7万元赞助费,把孩子送进了当地一所最著名的寄宿制贵族小学。

可是,每逢小强星期天回家,林女士总会从儿子身上感受到许多不良习气。林女士去学校走访了解到,这里的孩子个个口气都大得很,动不动这个说“我叫爸爸把这条路买下来,不让你走”,那个说“我爸爸是总经理,我叫他开除你”。身处这样的环境,小强耳濡目染,无师自通,学会了攀比、虚荣和说谎,这令林女士全家忧心忡忡。

想当初,这个工薪族家庭掏尽积蓄,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才环境;而现在,眼看着孩子的性格逐渐扭曲,小小年纪就学得无比世故、霸道,家长又怎么能放得下心呢?

虽说小强还是个孩子,可这种坏习气一旦形成,要加以矫正,就得花上十倍、百倍的力气!

关键词辨析

起跑线:原指径赛中起点的标志线,这里用来比喻孩子在中学、小学、幼儿园甚至胎教各阶段的学习起点。

起跑线是目前挂在家长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起跑线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但总的观点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确实重要,可是,它终究没有加速跑、转弯跑、冲刺跑重要,更没有“终点线”重要。因为在人生的长途跋涉中,每个人的奔跑方向都不一样,也不该一样。即使朝着同一方向跑,古今中外也不乏太多的后来居上者。

即使输在起跑线上,又怎么样呢?那也不表明他从此就只能一蹶不振、必输无疑啊!否则,比赛规则就得改了——甭看谁先到达终点,只看谁先离开起点就行了!

再看看你的周围,包括你自己,在人生长跑中又有几个不是重在参与的角色呢?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改为“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字之差,表明这样的家长有长远的眼光,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关键处点拨

现在的家长,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宠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宠爱,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求孩子从幼儿园甚至胎教开始,就不能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不但做不到,而且没道理。

关键处点拨,要求家长在这方面做到以下4点:

1 重视起跑线

重视“起跑线”的家长,大抵从胎教开始,就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了。他们深深懂得,力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是现代家长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本案例中,这位林女士可谓是非常重视起跑线的家长之一,尽管她给孩子提供的起跑线并不十分理想。

每个孩子都无法逃脱家庭的熏陶。年龄越小的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就越大,正可谓“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婴幼儿的可塑性强,家庭的环境气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长辈对孩子的期望、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人格魅力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一旦孩子进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削弱。这是因为孩子整天生活在学校,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增大。特别是,大多数孩子在学校处于中游水平,各方面表现不突出,缺乏表现个人才能的机会,自信心和自尊心会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孩子虽然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却经常被老师批评,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成才更不利。

综上所述,家长重视起跑线,最重要的是注重家庭环境熏陶对孩子成才的影响作用。这种环境熏陶开始得越早,就越有效,正面影响力就越大。

2 不过分看重起跑线

重视起跑线,并不表示孩子就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一方面,所谓的起跑线并非只有一条,而是有若干条,不能认为孩子进了幼儿园和学校,某方面不如别人,就“完了”;另一方面,起跑速度再快,也没有加速跑、冲刺跑重要。与其把目光紧盯着起跑线,不如把心思用在如何提高孩子的耐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上。

就像这位林女士,原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就算“对得起”孩子了,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殊不知,孩子的成才取决于多种因素,不仅涉及到学习,更涉及到做人。相对而言,做人比学习更重要。

遗传学告诉我们,人的遗传因子总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接受速度有快有慢,但一般只表现在某个方面。这说明两点:①如果父母接受知识比较慢,就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因为这是父母的遗传因子在起作用;②即使天资较差的孩子,也不能说他一无是处,他只是在某个方面反应较慢,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不如别人。只要反复训练,就能以勤补拙。

3 切实分析落伍原因

家长对孩子在起跑线上跑得“不理想”耿耿于怀,是很不明智的。就像这位林女士及家人,如果发现孩子身上染上了许多坏习气,就要寻找原因,帮助孩子加以克服。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有问题,那就应当坚决调换环境。

一般来说,家长担心的总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是否跟得上。如果担心变成现实,聪明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迎头赶上的办法。

以刚上小学的孩子为例。一般来说,刚上学时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通常在此以前即幼儿园时,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早期教育或所谓的超前教育。如果你的孩子在这方面是空白,就很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但家长不用担心,这种不适应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

科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3岁就开始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开始时智商可以高出同龄孩子15个点。然而,这种差别并不会长期保持下去,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学4年级。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最晚从4年级开始,原来在强化训练中所获得的优势就开始减弱,并最终消失。

相反,原来没有接受过超前教育、只是上学后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循序渐进的孩子,这时会慢慢赶上来,有的甚至最终会超过原来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

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完全能够弥补这15个点的智商差别。

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可以根据孩子是否接受过早期教育,来衡量上小学后,他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以此来判断他是否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4 鼓励并切实帮助孩子迎头赶上

有了差距不要紧,关键是要鼓励并切实帮助孩子迎头赶上。如果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好,不但有利于孩子成才,而且能“化腐朽为神奇”。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小时候学习成绩很不好,老师经常骂他是“傻瓜”。只上过3个月学的爱迪生,退学在家后,在妈妈的热情鼓励和辅导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一生中居然有1628项发明!

爱迪生成功后,有人阿谀奉承这位在“起跑线”上摔了一个大跟头、很快就退出比赛的“失败者”为“天才”,说他满脑子都是“灵感”。对此,爱迪生只好苦笑着说:“所谓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他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或许,这才是这位天才的肺腑之言。

爱迪生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他有一位善于因材施教的母亲,她设计的“跑道”比学校的“跑道”更适合他。

由此提醒大家,孩子如果在起跑线上就比别人慢,甚至偏离了跑道,很可能是“跑道”本身有问题,或者是“球鞋”不跟脚,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笨。

令人后怕的是,爱迪生如果出生在我们绝大多数家庭里,最终恐怕只能成为一名碌碌无为的辍学者!

关键的关键

1 现在的孩子心理很脆弱,尤其是那些被人们认为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心理特别敏感。家长一定要细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增强他们的自信,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2 家长要把重点放在鼓励孩子上,决不能讽刺、挖苦、嘲笑。要重点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乐趣。学习热情上来了,你不让他学都不行,哪里还用担心学不好呢?

3 家长在和孩子谈论学习时,不能只谈分数、排名,“哪壶不开提哪壶”。要把最关心的话题,若无其事地穿插到谈话内容中去。除了学习以外,更应当关心诸如自信、毅力、诚信、思考、做人、青春期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