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中产阶级在各国都不是最幸福的。
中国人历来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标准就是有一份轻松而稳定的工作、即使不是太高也不能低于平均数的收入,再怎么着也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容易看出,其落脚点就在于让孩子挤进中产阶级行列。
中产阶级的“中”,意味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处于中间。这里的“上”是指富豪阶层,中产阶级与之相比还“穷”得很;这里的“下”是指贫困阶层,与他们相比中产阶级又算是相对富裕一族了。
各国对中产阶级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在我国,通常认为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到50万元之间,拥有完全产权的住宅、小轿车,并且有一份比较轻松、至少是坐办公室的工作 1,就可以称为中产阶级了。不用说,现在的父母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工作后所达到的层次不过如此 2。很少有父母异想天开,会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亿万富翁的。
中国人历来崇尚“中庸之道”,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的中产阶级,为什么就过得不开心呢?这除了工作方面的原因 3外,还和从小缺乏财商教育密切相关——他们虽然拥有一份家庭财产,却由于不善于投资、理财、规划,原有的财富在不断缩水;虽然年收入可能也还在不断增长,可内心却依然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活得不开心”。
不但如此,即使在国外,中产阶级也是一个颇为尴尬的阶层,甚至成为一种嘲讽对象。在许多国家,如果别人说你是“唷,你是中产阶级耶!”并不一定是恭维话,很可能是相反,有点类似于国人所说的“吃不饱,也饿不死。”
从财商方面看,中产阶级通常缺乏最起码的财务知识,最典型的表现为连“资产”、“负债”的概念都搞不清,就在那里大谈特谈家庭财产、资产、家当概念。而本书前面已提到,“资产”“负债”实在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搞懂,要想实现家庭财富的快速增长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所有企业和单位都有财务报表,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首当其冲,从中你可以看到这个企业、单位究竟有多少“资产”和“负债”。把这个概念引申到家庭中来,就是说你这个家庭或个人究竟拥有多少“资产”和“负债”。
需要指出的是,“资产”和“负债”并不是绝对概念,两者之间有可能会相互转换。例如你有一套住宅对外出租,当你租出去后每个月都有房租收入进账,这套住宅就是你的“资产”;而当这套住宅一连几个月租不出去,或者你根本不想对外出租,就这样闲置在那里,这时候它就摇身一变成了你的“负债”。因为这时候它不但不能为你带来收入,相反还要问你“要钱”。再怎么说,每个月的物业管理费、房屋折旧总是明摆着的吧?
在这里,我们不去进行学术探讨,也不是上会计课,所以可以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资产”和“负债”概念:简单地说,凡是能够为你赚钱进来的就是“资产”,凡是需要你向外掏钱的就是“负债”;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你有朝一日没有了收入来源时,能够养活你直至过上体面生活的就是“资产”,而会让你雪上加霜、四处躲债的则是“负债”。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以后在谈到“资产”时,你就再也不要一古脑儿地把家用电器、私家小轿车,甚至拥有几套衣服、鞋袜等全都列作“资产”了,这会闹笑话的。
中产阶级的收入看起来并不低,之所以他们也会有种种经济烦恼,实在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负债”当作“资产”,每当有钱想添置“资产”时,增加的却往往是“负债”,总是事与愿违。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有些白领青年月收入过万,却仍然抱怨入不敷出。翻看他们的账单一看,每个月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下馆子等方面的开支就有七八千,难怪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了。怪谁呢,说穿了就是他们的财商有问题。他们误把“负债”当“资产”,照这样下去,个人财产多少年后都不可能有快速积累。
所以,父母有必要从小就让孩子理解“资产”“负债”的概念和区别,有钱尽量添置“资产”而不是“负债”。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但不用一辈子辛辛苦苦为衣食住行打工,而且能够提前享受到财务自由的快乐——因为到了那时候,你即使躺在这些“资产”上也拥有足够的开销了。
1 职业是衡量是否属于中产阶级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年收入6万元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列入”中产阶级,菜场上卖鱼的小贩,哪怕他的年收入高达16万元,都会被排除在外。
2 严行方著:《中产阶层》,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第7页。
3 以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公务员为例。普通劳动大众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基层公务员则是“不服从者不得食”。哪怕上级发出的是错误政令都要坚决照办,基层公务员的自由和幸福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