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每个孩子都花钱,只不过技术含量高低而已。
这个观念中其实包括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是“我家的孩子会花钱”,二是“我家的孩子不会花钱”。
“我家的孩子会花钱”,这里的“会”是“擅长”的意思,即孩子“很大方”、“很伟大”,含褒义;“我家的孩子不会花钱”,这里的“会”是“肯”的意思,即孩子舍不得花钱、“很节约”,同样也含有褒义。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俗话所说的“儿子是自己的好”的感情因素,只要一谈到自己的孩子,无论他舍不舍得花钱在父母眼里总是可爱的外,还与父母本身的观念有关。换句话说,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会花钱是好事,有的则相反。
本书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作评论(实际上也确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背景、价值观不同),但请大家能注意这样一种现象——小时候大手大脚请朋友花钱或者吃饭的人,长大后仍然会大手大脚地花钱,并且他们也通常有实力大手大脚花钱;小时候就舍不得花钱,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每当需要他掏钱就先溜之乎也的人,长大后依然是这副德性,奇怪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确实过的是拮据的生活。
如果你不信,可以看看你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而且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放眼全球,储蓄 1率越高的国家越贫穷,储蓄率越低的国家越富裕。
如果你了解银行底细会发现,许多穷人平时省吃俭用,有了钱就往银行里存,普通家庭的银行存款也往往会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相反,许多花钱如流水、资产几千万的富豪,他们的银行存款却不过只有几十万,比前面这些普通家庭还“穷”,就能说明这一点。
这就是金融家们所说的,所谓银行,就是一个“把许多舍不得花钱的人的钱聚集起来、交给那些喜欢花钱的人去花”的地方。
这种越是花钱的人好像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人就越好像没有钱的现象,与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传下来要“从小节约”的观点,为什么会截然相反呢?
究其原因在于,“会花钱”本身就意味着“懂得花钱”,说明他懂得哪些地方该花钱、花得值,哪些地方不该花、花得冤。一个“会花钱”的人智商绝对不低,基本上不会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每次花钱都会花得很值。而那些“不会花钱”的人,如果不是心甘情愿过苦行僧生活,就表明他的花钱实际上并没有计划,这样的人不要说生活品质了,就连生活乐趣也谈不上。
更不用说,“水涨船高,人抬人高。”就在你大把大把花钱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把别人“抬”高到了一个高度,一旦将来有财富机会降临,就到了别人“抬”高你的时候了。
还是回到这句话上来:钱本来就是为人服务的,本来就是用来周转使用的。富豪当然不会没有钱(否则也就称不上富豪了),但他们的钱却不是放在银行里,而是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以钱生钱。穷人的钱虽然看起来多,却不过是寄存在银行里,每年的获利率低于通货膨胀,所以实际上是每年都在贬值,结果必然是越来越穷;更何况,穷人的钱越存越多,现金流出多、流入少,必然也要压制消费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上面所说的花钱并非是指浪费。在任何时候,浪费钱财都是不能称为“花钱”的。
另外就是,无论孩子是不是会花钱,你都不要用贿赂的办法来对待孩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孩子,都是不足取并且非常有害的。
例如:父母对孩子说,“这次数学考试你考100分,我们就给你100元奖励”,诸如此类。这种做法的最大弊端是,它会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种“认真复习、好好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金钱奖励”;一旦没有考到100分,他就会在失去这100元奖励的同时,也失去了你的关爱,从而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失落的不仅仅是这100元奖励,还有父母的爱。
想想看,一些孩子后来过于迷信金钱的力量,在学校读书时就“买分”(用钱买别人冒充父母的签名、代替自己做作业)”,踏上社会后甚至发展到“买醉”、“买**”、“买凶”等等,是不是就有这种影子呢?
更何况,你现在用钱来刺激孩子(美其名曰“奖励”),一旦他“不稀罕”你这奖励了,你还有什么招呢?
1 这里简单地用储蓄率高低来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舍不舍得花钱。这里的储蓄泛指一切不直接进入商品生产流通领域的货币,既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也包括股票、债券、基金、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