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财商选择职业(1 / 1)

孩子将来总是要踏上社会的,为此父母应当根据孩子的志向、兴趣、特长,和孩子一起商讨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这个过程一般在读高中“文理分科”时就考虑了。因为文理分科本身就涉及到考大学、选专业,而大学和专业和孩子将来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文理分科、选择职业时必不可少地要考虑财商特点,而这是目前普遍缺乏的。

一般来说,财商(不是智商)高的孩子,更应该选择与金融、经济、财政、投资相关的专业和工作。因为他们比同龄人更具有“经济头脑”,更喜欢动手,所以如果是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将来会感到更多乐趣,学得更轻松,学得也更好。将来踏上社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后,既容易把它作为一项职业,又容易从中得到无穷乐趣,还容易从中取得事业成功。

相反,财商不高的孩子,应该根据他的个性特点来选择其他适合的专业和职业,绝对不要因为听说金融行业的待遇高、经济学专业很吃香,就硬逼着孩子去学这些他不一定擅长的大学和专业,否则就有一点强人所难的味道了。

例如,有些孩子的文史哲好,阅读面很广,并且喜欢读书、爱好写作,这就说明他们善于读书而不一定善于做事。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最好是远离上面所提到的金融、经济、财政、投资类别,选择其他他们更感兴趣的方向。

换句话说就是,从财商角度看,这些人将来不一定适合搞经济工作,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天赋;他们更适合的是在学术界、科学界求发展,比如在大学里做老师、在研究院搞研究工作,他们就会感到如鱼得水,并且容易出成就。

例如,我的同乡、学术泰斗钱钟书,一生淡泊名利,视钱财如粪土。他在一本《牛津大词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为此牛津大学得知后,想以重金求购他这本用过的资料,不料他回答说:“我姓了一辈子钱,还会迷信钱吗?”

有一次,同事找钱钟书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对方说:“1000。”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不要来还了。”

他如此这般对借钱人“对折送钱”的例子有好几次,所以他的妻子杨绛戏说他是“数学没学好,只学会被2除,幸好没人来借百万……”,所以他“一辈子开不了钱庄”。

又有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价16万美元邀请他去讲学半年,食宿全包,可以携夫人前往。并且只要求他一星期讲1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只讲12次课。这样高的待遇,实在令人咋舌,如果是换了他人实在是求之不得。

可是钱钟书却毫不留情地说:“我看过你们毕业生写的论文,就那种水平,我讲课,他们听得懂吗?”不难看出,钱钟书的傲气傲骨也同样无出其右。

试想,一个如此对金钱没有“概念”的人,一个如此不懂“说话技巧”的人,如果你要他去学经济管理,然后大学毕业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整天陪同上级机关各级领导吃喝玩乐,在现代这样的社会中他会胜任吗?

所以,他搞学问是搞对了,真正实现了他在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

从上容易看出,无论财商高低其实都不是坏事,也没有褒贬之义,关键是要因材施教、量才录用。

换句话说就是,只有适合孩子性格、兴趣爱好的选择,才可能让他从中得到真正乐趣,也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的经验表明,学术智商很高、财商不高的人,通常在现实生活中都混得不太好。所以,当老师说你的孩子很聪明或者不聪明时,你都不必大喜大悲,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财商高低。因为这才意味着他将来踏上社会后,是不是会混得更好。

在学校里,老师看到的通常只是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智力)的表现,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他把这种智力转化为能力的结果,而后者对他将来的幸福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