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很聪明(1 / 1)

俗话说:“儿子是自己的好”。其实,平心而论,每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程度大小、兴趣爱好侧重点不同而已。

这里的聪明当然包括学习,但不仅仅限于学习。因为一个人的能力类型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对于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加以考察: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能力、音乐能力、空间关系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反省能力。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一般能够说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数学逻辑能力(数学)较好,而后面五种能力就无法得到确切反映,可谓以偏概全。

所以常常能看到,在学校里读书成绩最好的学生,踏上社会后的成就往往不是最高的,以至于出现了一种“第10名现象” 1,就是很好理解的。

而当孩子踏上社会后,则需要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全方位考察他的各种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自由选择生活能力、破解生活难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推理和预见能力、获取幸福的道德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容易看出,这些都和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踏上社会后,会感到过去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学非所用”,同时也是过去为什么有些人一天学没上过照样在社会上混得很不错的原因。

下面这个例子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

在一所普通的农村高中,当时班上有位王君同学读书很笨,父母认为他不是读书的料,所以就随他去;王君自己也这样认为,所以恳求老师饶了他,不要逼着他上课、做作业。老师也认为,王君不来班级里捣乱,大家都感到清静,这就是他能够对全班所做的最大“贡献”。

那时候没有电脑,更没有网吧,王君一有时间就去稻田里捉黄鳝。这可是他的强项,每天能捉好几斤,家里吃不完就上街卖,几年下来小有积蓄。

王君后来就用这笔积蓄做本钱,给乡镇企业跑销售。没有工资底薪,完全是拿提成。这种模式任何厂长都欢迎。

虽然王君读书不行,可是这方面很在行,多劳多得,每年的收入比厂长要高得多。不出10年,乡镇企业改制了,只有王君有实力把整个工厂买下来,当上名副其实的老板。

话说当时班上有一位高材生张君,学习成绩非常好,每天手不释卷,不但是学校和老师的骄傲,也是方圆十来里父母教育孩子的活教材。

张君后来考上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军工企业当工程师。应该说,张君的人生道路很顺利。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自从他进了这个工厂后,企业就像黄鼠狼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先是“军改民”,后来是做一阵子停一阵子,再后来是工厂对外拍卖,每个人都要自谋职业。这样,这位昔日的高材生一时就落了难。

接下来正如你想到的那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王君得知这个信息后,热情邀请张君加盟他那家挂名的“外资企业”,承诺待遇不低于原单位,职务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工程师,可谓给足了老同学面子。直到现在。

这是一个真实而富有戏剧性的结果。

现在又1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王君成了市里闻名的企业家,手上拥有三家企业;而这位张君则成为一位打工者。

不要抱怨世道不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显而易见,这样的结果是当初所有老师、父母包括两位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过的。但事实就是这样,财商比成绩更重要。

回到财商的话题上来:任何人都不要用学习成绩或智商高低来评价孩子聪明与否;更不要把它和财商混为一谈。

究其原因在于,任何考试考的都是“已知”的东西,老师决不会拿他自己也不懂的东西来考学生;甚至,你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丝毫相差都不能得分。

可是投资、理财却恰恰相反,面对的永远是“未知”的东西,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不用说,能够解决“未知”问题的人,那才叫真正的聪明。

1 1989年,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发现:社会上最有成就的人当初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出色。他后来经过10年时间的跟踪调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小学里学习成绩在全班第10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踏上社会后成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