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零花钱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自己学会安排必要的费用支出,好让他负起应有的财务责任来。父母大抵上都知道这一点,只是往往疏于管理,最终导致事与愿违。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无论孩子有没有属于自己的零花钱,他们将来长大后都要面对家庭、面对社会负起应有的财务责任。如果从小就有权支配零花钱,将会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适合充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因为他们更善于找到成功的财务解决方案。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锻炼一要有机会,二要有科学指导,三要有如期效果。当然,由于孩子年龄小,在这方面往往考虑不到那么远,所以父母及其他长辈有责任教他怎么做。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怎样向孩子解释零花钱的概念、规范零花钱的使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决不能让孩子认为零花钱是父母“理所当然”给他们的。因为别的孩子也有,所以自己就应该有。
例如有这样两个家庭:一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说,“这个星期你学习很努力,在×××比赛中得了奖,在家里能每天帮父母擦桌子、端凳子,我们对你的表现很满意,所以奖给你每个项目10元钱,共30元。如果你以后继续这样努力,每个星期都能得到这些奖励。”
而另一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说,“我听说你的同学××有零花钱,×××也有,所以我从现在开始每个星期给你30元零花钱,你自己看着办,要用的时候就用。”
很显然,前者的孩子知道他的零花钱是怎么来的,所以会进一步努力,争取每个星期都得到这样的奖励。这不但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荣誉。而后者的孩子会认为,他得到这些零花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其他孩子也有;说不定还会嫌少,因为横向比较后总有一些孩子的零花钱数额比他高。并且,父母对他怎么使用这些零花钱并没有要求,所以容易导致他在和同学攀比中乱消费,最终反受其害。
从中容易看出,孩子的零花钱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每个家庭中是完全不同的,关键在于孩子的价值观。
一份调查表明,在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中,77%的孩子感到自己的零花钱“不够用”,18%感到“勉强够用”,认为够用的只有5%。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零花钱需求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而这些零花钱究竟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正是他们的父母所关心的。
调查表明,小学生的零花钱主要是用在了购买零食、小玩具和文具上;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使用范围急剧扩大,生日聚会时邀请同学去歌厅唱通宵、请客送礼的比比皆是。有的是父母不知道,有的是知道也没有办法,因为大家都这样,最后只好被迫同意,孩子们也在攀比,觉得这样挺有面子。
但显而易见,在了解到有关财商知识后,父母就应该明确,一旦孩子有了“收入来源”,就要帮助他树立起“资产”、“负债”的概念,了解基本的财务知识,慢慢学会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
只有这样,才会在克服“零花钱是我理所当然得到的”同时,正确引导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如果孩子有了零花钱却不知道怎么用,就很难发挥零花钱的应有作用。
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孩子一起确立财务目标,也就是说接下来这个月、这一年中要办成哪几样“大事”。
要知道,这种一起和孩子研究、讨论财务计划的过程,不但对孩子是一种尊重,本身就是在教他们怎样实现财务目标。当最终实现这个目标时,孩子会从中受到极大鼓舞,很有成就感。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想买一台学习机,这时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零花钱和长辈给的压岁钱,可是还差那么一点。这时候就可以和他一起商量:要买学习机还差多少钱?怎样才能筹到这些钱(引导他不是单纯地向父母讨,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赚取,这体现了前面所说的钱的交换功能)?这样,孩子就会加倍努力,争取早日凑到这些钱。
当孩子最终用他自己的零花钱,买到他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后,一定会兴奋异常,很有成就感,甚至到处宣扬“这是用我自己的钱买的”。
这种自豪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财商培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怎么形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