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清江引·野兴(1 / 1)

马致远

东篱本是风月主[1],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2],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3]。

樵夫觉来山月底[4],钓叟来寻觅[5]。你把柴斧抛,我把鱼船弃。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

[注释]

[1]风月主:在这里是借代,代整个大自然。

[2]一枕:一排、一溜儿之意。

[3]搭儿:一处地方的意思。

[4]山月底:月亮已经落到山了。

[5]钓叟:渔翁。

[赏析]

此为马致远〔越调〕《清江引·野兴》二首小令。

第一首:我本来是大自然的主人,晚年的志向、爱好在于寄趣园林。在院子里种一排葫芦架,在门前栽几行垂杨柳。这真是一个快乐的世外仙境。

这是一首隐居休闲小令,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小令开头一小段总领,作者以“风月主”自居,表现了洗尽世俗功名利禄之后,对大自然的热爱;“园林趣”是作者晚年的情趣和怀抱,而这种心绪和怀抱正是作者从坎坷、漫长的仕途中亲身体会出来的。第二小段具体描写“园林趣”。作者用无处不在的“诗眼”,信手拈来两种景物。“葫芦架”体现了农家劳动之美,“垂杨树”表现了自然之美。正因为并不刻意追求的取景,反而使农家小院的风光显得更加令人喜爱。最后一句点化风景之美,总束全曲,照应“风月主、园林趣”而留下悠悠不尽、忘情物外之趣。小令随手铺洒点染,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一帧清新、恬淡、安宁的农家院落的小画,折射出社会的复杂和污浊。小令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明快,特别是用元代口语入曲,使全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第二首:山中砍柴的樵夫一觉醒来月亮已经落下去了,渔翁登上山来找他。他对樵夫说,你把那砍柴的斧子扔了,我好把那渔船丢弃。一起去找个安安静静没人打扰的地方闲坐着。

这首小令描绘了隐居率性自然、放任天真的生活片段,表现了避祸全身、超然物外、与天地自然混合为一的真趣。第一小段,樵夫醒来而月落,一醒一落,纯真自然,表现了樵夫不受世俗拘束,没有俗务打扰,身心全然放松的随性状态。而月落之时,天尚未明,钓叟已经来找他:又一个随性自然、无拘无束的人!“寻觅”反见樵夫隐居深山,不是常人随便能找到的。于千万人中“觅”你,可见二人志趣相投,心意相通,二人的交往绝非世俗的势利之交,泛泛之徒。从曲子一开头他们的反常之举就可以看出,他们绝不是一般的“樵夫、钓叟”,而是两个隐士。第二小段选取一个动作细节,用“把柴斧抛,把鱼船弃”,反衬二人心志相投,感情默契。“柴斧、鱼船”是谋生的工具,二人一见而“抛弃”,说明他们在意的、关心的,绝不是柴米油盐等俗务,而是另有重要得多的事。最后一句有两处双关语,“稳便处”暗指远祸全身之处,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稳便处”让他们“闲坐着”。他们这种“闲坐”之举,虽然落脚点有逃避现实之嫌,但其思想锋芒是难以掩饰的。

这首小令采取叙事手法,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朦胧的特定环境和超尘拔俗的情趣之中。作者运用留白艺术,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樵夫为何月落而醒?钓叟因何来找樵夫?二人一见面因何抛弃了各自的斧头、渔舟?他们谈了什么?作者将其隐而秘之,留给读者想象,反而增加了小令的容量。作者有意让樵夫、钓叟出现在这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无始无终的永恒状态中,既鲜明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出世的心志情思,又也折射出蒙元专制统治的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