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竹村
壮岁乡闾[1],养志闲居,二十年窗下工夫。高探月窟,平步云衢[2]。一张琴,三尺剑,五车书。
〔庆宣和〕引个奚童跨蹇驴[3],竟至皇都。只道功名掌中物,笑取,笑取。
〔锦上花〕高引茅庐,无人枉顾。不遇知音,难求荐举。慷慨悲歌,空敲唾壶[4]。落魄无成,新丰逆旅[5]。
〔幺〕古今千百年,际会几人遇?试把前贤,从头细数:应聘文王,渭滨渔夫,梦感高宗,商岩版筑。
〔清江引〕蹭蹬几年无用处,村被儒冠误。改业簿书丛,倒得官人做,元龙近来豪气无。
〔碧玉箫〕今我何如?对镜嗟吁。岁月催促,霜染半头颅。老矣夫,终焉计尚疏。南山敝庐,收拾圆圃,安排隐居,效靖节先生归去。
〔鸳鸯歇指煞〕前程只有前程路,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来由谩苦,万丈剑门关,一线连云栈,万里凌霄渡。争一阶官职高,攒几贯家私富。手搭在心头窨附:二顷负郭田,对山三架屋,绕院千竿竹。充饥煮蕨薇,遇冷添紬絮,便是我生平所欲。世事尽无休,人生要知足。
[注释]
[1]壮岁:古人以三十岁为“壮岁”。
[2]月窟:月亮里。云衢:云路。此句比喻踏上仕途,当上大官。
[3]奚童:小童。蹇(jiǎn)驴:驽钝的驴子。
[4]空敲唾壶:是引用东晋名臣王敦的故事,典出晋裴启《语林》:王大将军(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尽缺。
[5]新丰:县名,故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以产美酒著称,“新丰逆旅”,在此泛指一般客店。
[赏析]
秦竹村,生平、里籍均不详。这篇散套由七支曲子组成。
直到进入壮年,还在家乡闲居,终日作伴的只有琴、剑、书,经过了二十年寒窗苦读,修养了满怀经邦济世的豪气,要平步青云、月宫折桂,没有什么问题。
骑着一头驽钝的驴子,带着一个小童,不慌不忙来到了京城,只说是功名富贵原是掌中之物,谈笑中就可以把它轻易拿到手。
长年高卧林下茅屋,从来也没有人屈驾光顾,没有人了解自己,难以遇到举贤荐能的人,悲歌可以当哭,愤慨已极,只有诉之悲歌,空自敲击痰盂为节奏,带着一副落魄没有成就的样子困居在旅店里。
千百年来,才有几个人碰到好运气呢?把历史上的贤人细数数,也不过就是常说的本是渭水边的钓叟,被周文王聘迎为大臣,后辅佐武王伐纣,终建周代基业的姜太公(吕尚),还有原在傅岩这个地方为人筑墙,被殷高宗武丁梦中赏识,请到朝中为相的傅说而已。
困顿失意地又过了几年,又经了几次科举,仍然不能如意,看起来全是被这顶可恶的儒冠耽误,抛了儒业,干脆去熟悉官署文书,当上了衙门小吏,反倒有个官儿做。
日月快得惊人,对着镜子一看,头发己经大半花白。人已经老了,但还没考虑好到哪里去打发这晚年的生活。准备远离官府,回到南山茅屋里去,收拾果园菜圃,效法陶潜过清静的隐居生活。
未来自有未来的发展道路,儿孙们也自有儿孙的福分,没有必要为这些不可预料的东西白白担心受苦。千丈高的剑门山上的雄关,只露出一线天的古连云栈道和波涛万顷远接云霄的茫茫渡口。在仕途上是不是再争上一级官职地位就更高了?在钱财享受上是不是再攒上几贯就变得更富了?只要有二顷靠近城郭的田地,有三间对山而建的茅屋,再绕着院子种上千竿翠竹,肚子饿了煮蕨菜薇菜充饥,身上冷了衣服里再加些丝絮,能过着不寒不饥的日子,就是我平生的欲望和追求。尽管世间万事万物无止无休,但人的一生只要知足就能常乐忘忧。
这首套曲叙述了自己由满怀信心摘取功名到落魄的经历,作者不得不降低自己的需求,使自己得到精神的平衡,主旨落在篇尾两句“世事尽无休,人生要知足”上。
第一支曲子展现了曲中主人公在未出茅庐前养精蓄锐,雄心壮志,豪情满怀,待时而飞,渴望一展宏图的精神面貌。“闲居”与“养志”组接,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才学满怀自信;“二十年窗下工夫”既写修养之深,学问之富,又暗含儒冠误身的自嘲,为下曲张本;最后三句用数字构成鼎足的三字对,赋予曲词以不可遏制的动感,有效地传达了主人公豪迈自信的情怀,曲词生动而高雅,不仅把曲中人的形象勾画出来,还能使人感到一种悠闲、自信而轻松的风度。
第二支曲子写赴试途中的情景,全段写得悠游自如,十分轻松,充满得意之情。“奚童、蹇驴”反衬功名不在话下的自信自得,“竟”直取功名、如探囊取物,“笑取,笑取”运用反复,把主人公轻取功名的状态勾勒得轻松活泼,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谈笑可摘功名,目的是为下曲的落魄作反衬、对比,使儒生的辛酸凸显得更鲜明。曲中“只道”一词的悄悄插入,起着转折作用,为下段情况的突起变化作了准备,不免夹进一丝黯淡色彩。
第三支曲子明写失意,暗写落榜。前四句写不遇明主知音,“高引茅庐”征引诸葛亮高卧隆中茅庐故例,暗含无人识自己之大才的悲怆;后四句写尽落榜之后的悲愤失意与无可奈何之态,“空敲唾壶”形象生动,“新丰逆旅”写自己落魄、受人轻辱,用典含蓄,意蕴丰厚。
第四支曲子将考试落第归之于人生的际遇。曲子先用一句设问领起,“古今千百年”与“几人遇”对比,抒写了封建时代人才不被重视的普遍现象,接着圈点风云历史上没有几个著名例子,发出世无伯乐、生不逢时的慨叹,同是也为曲尾“知足”的主旨做了铺垫。
第五支曲子写壮志消磨。为了生计只好改儒从吏。古人重儒轻吏,以为戴冠的文人只能走科举仕途,做别的事是玷污斯文,而仕途难登,其他的技能也未学成,所以有“误身”之说,如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之句。段尾“元龙近来豪气无”,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陈登,字符龙,志向高迈,有威名。国中名士许汜去看他,元龙十分傲慢,自己高卧在大**,让许汜屈睡下床。汜尝谓人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作者引用此典意在嘲笑自己志向之不能实现,一个“无”字写英雄意志、锐气消磨殆尽。
第六支曲子自叹年老,应效法陶潜远离官场,归耕田园。“今我何如?”与青年时期的豪气干云形成对比,天上地下,判若云泥,令天下英雄“嗟吁”不已,隐隐透露出对府衙奉迎生活的厌倦。
最后一支曲子是点题之处,紧扣题目《知足》,抒发自己对人生追求的见解。先将“前程”“儿孙”放开;次叙人心高,高不过天,世路险,登上一山更有一山拦;又次叙清淡生活中自有幸福,结尾句“世事尽无休,人生要知足”是在前曲大量铺陈的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知足”方得心安,实乃不得已。该曲貌似旷达,如孤云野鹤;实则芒角暗伏,森然有疾世之想。叙议有序,层次分明。曲辞多发乎自然,出口成句,有雅俗共赏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