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壶
短命的偏逢薄幸[1],老成的偏遇真成[2],无情的休想遇多情。懵懂的怜瞌睡[3],鹘伶的惜惺惺[4],若要轻别人还自轻。
[注释]
[1]短命:民间对无德的人的詈辞,此处指缺德的人。薄幸:无情的,负心的。指无情无义的人。
[2]老成:世故,社会经验多。真成:真挚老实。
[3]懵(měng)懂:痴呆,不晓事。指糊里糊涂的人。瞌睡:糊涂,混日子。怜:爱,喜欢。
[4]鹘(gú)伶:精灵鬼,狡猾的。惺惺:机警的,聪明的。两者都是指聪明的人。
[赏析]
宋方壶,名子正,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这首小令以“阅世”为题,概括了作者的人生经验,可以看作是生活的箴言。缺德的人一定会碰到薄情的人,老成的人别人定以真诚相待,无情的人休想遇多情的人。糊涂人必然赏识瞌睡虫,聪明人也会受到机灵人的爱惜,如果要别人轻视就自己先轻视自己。
元代作家与社会各个层面都有联系,他们常用“醒世、警世、叹世”为题,抒发自己对世情、人生的感悟,但大多局限在官场上,劝人避世隐居,远害全身。这首小令把视角从仕途官场转向广大社会和人民大众,从道德人情方面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观察和总结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和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首小令的基本思想可说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它启示人们应该有情有义,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思想并不新鲜,但作者用曲子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警策、动人。全曲六句,前后各三句构成两小段。小段内前两句都是采用赋的铺陈手法,列举常见的人生现象,第三句用带有警策性的议论句点出前两句事实包含的哲理意义。从结构上看,前两句作陪衬,目的是引出警策世人的第三句。而毎一组前两句又是由正反两重意思组成,这样一反一正的垫村,使两组结句“无情的休想遇多情”“若要轻别人还自轻”带有人生哲理色彩的警语自然充分有力了。小令层次十分清晰,句式大致相同,内容也近似,但并不觉得是堆砌,而是浑然一体的有机构成。
这首小令采用通俗活泼的、具有元代特色的口语、俗语入曲,如“短命的”“老成的”“懵懂的”“瞌睡”“鹘伶的”以致“惺惺惜惺惺”,使这首小令显得明快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