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2]。
[幺]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3]。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注释]
[1]人月圆:黄钟宫的曲牌名。此调始于宋人王诜,因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2]画屏云嶂:画屏,指重叠而秀丽的山峦,因被云雾遮掩着,所以说“画屏云嶂”。池塘春草: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这里用其意,暗寓因季节变化引起的伤感。
[3]梧桐覆井:李白《赠崔秋甫》:“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这里用其意,形容古宅的残破。
[赏析]
倪瓒,字元稹,自号云林子、风月主人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倪瓒是元代大画家,又是著名的曲作者。元末大动乱初起时,他突然疏散财产,弃家出走,浪迹于太湖、泖湖一带,寄居在田庄、佛寺之中。这首小令当是他弃家出走以后所作。
这首小令抒发了栖身僻乡时思念故家的心情,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正在梦中重温当年生活时,突然被惊醒,原来是从南边的渡口传来声声渔歌。放眼望去,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云雾在山峰上萦回,池塘里春草青葱,让人无限销魂。老家应该还在吧,想来应是梧桐遮盖着水井,家门被杨柳树遮蔽。自己一身闲散,不能有所作为,坐待岁月消逝。在孤舟上听雨声淅沥,江边村里人家的灯火近在眼前。
全曲四小段。前两小段五句,写梦醒后的春景,为季节变化感到伤感。开头破空而起,用“一枕”之短暂与“当年梦”之深长作对比,惆怅之情内蕴其中,从重回“当年梦”惊醒,自然是非常遗憾的。此句“当年梦”总起后曲词。下句承上解释“惊回”的原因,“渔唱起南津”极富诗意,暗示作者隐居乡野。全曲情景由此二句而来。第二小段写景,白云青草,山光水色,由山写到水,由上写到下,由远景及近景,动静结合,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然而,作者写美好春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抒发愉悦的心情,而是用美景反衬哀情。“无限销魂”中的“销魂”有黯然神伤之意。那么,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反常的情感呢?第三小段作了深入阐发。“故家应在”交代这三句是作者想象之景,“故家”点明“当年梦”之所在,是全曲之眼。“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故家”的深切怀念。作者是主动弃家而浪迹江湖的,为什么又苦恋“故家”呢?联系元末社会大动**的情形来看,当是对过去安谧、恬静生活的追怀。作者本无意于功名利禄,对统治者抱着冷漠蔑视的态度,因此隐居乡里,以诗酒自误。现在连这样的生活也不可得,无怪乎他要有无限的惆怅之情了。第四小段又由回忆转回现实,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惆怅。“闲身空老”表达了自己无所作为,虚度人生,徒耗时光的怅惘,是后一句的起因;“孤篷听雨”写作者此时内心的空虚寂寞而无可奈何,寂寥一身,百无聊赖,生涯凄苦;“灯火江村”是用荒凉、静寂的环境氛围烘托这种心情。这三句由白天之景写到傍晚之景,时间和场景都发生了转换,但感情则更深沉内蕴,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因情设景,情景完全融合为一,作者生不逢时的无限惆怅也自然溢出纸面而让人感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