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1]。开河变钞祸根源[2],惹红巾万千[3]。官法滥[4],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注释]
[1]奸佞:善以花言巧语献媚的人。
[2]变钞:元统治者规定老百姓一律用纸币,纸币常贬值,掉换新币时要贴补工料贽。下文“钞买”与此同义。
[3]红巾:指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起义军。
[4]官法滥:指官吏贪污成风和拿钱买官。
[赏析]
这首小令像一把锋利的短剑,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元朝最高统治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堂堂大元朝,贪官污吏当权。河水泛滥成灾,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苛捐杂税繁杂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声载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钱换钱,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贪官污吏,贤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怜!
小令一开头毫不掩饰地将批判的对象直指貌似强盛的大元朝,尖锐的贬斥,辛辣的讥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元朝统治者的蔑视。接着用“奸佞专权”四字一针见血地戳到了当时社会的病根上。“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从三个方面揭露当时劳役苛重,经济凋蔽,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一是“开河”。元蒙统治者为把江南的粮食运到北京,征调十几万万民夫开凿黄河故道,繁重的劳役,使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同时也使分散各地的民工集结在一起,为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提供了条件。二是“变钞”。官府经常更换币制,每换一次新币,要人民补贴工料费,官府豪门用旧钞倒卖新钞,引起物价高涨,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三是“官法滥,刑法重”。元代的刑法,名目繁杂,多如牛毛,仅《元史·刑法制》上明文记载的就有“五刑”“十恶”“职制”“大恶”“奸非”“盗贼”“诈伪”等多种,人民对官府的残酷统治稍有不满,便要被处死或者被流放。正是由于朝廷腐败,刑法泛滥,所以才出现了“人吃人,钞买钞”的惨况乱象。人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就不得不揭竿而起了。元统治者征集民夫开挖黄河故道,就成了元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惹红巾万千”,一个“惹”字说明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万千”二字,指出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浩大,势不可当。小令末尾,又回到揭露元朝政治腐败的根源上,“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几句,与开头的“奸佞专权”紧相呼应,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恶劣腐败状况又作了进一步的朴充。做贼的当官,当官的做贼,可以想见,这样的官府该是多么浑浊、黑暗。最后一句“哀哉可怜”,是作者发出的深沉慨叹,它和第一句“堂堂大元”相照应,大大加强了全曲的讽刺意味。
这首小令,观点鲜明,锋芒毕露,用语概括,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简直是一篇声讨蒙元统治者的檄文。元末明初的名人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一书中曾录下这首小令,并加评注说:“《醉太平》一阕,不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以其有关于世教也。今此数语,切中时病,故录之,以依采民风者焉。”这段话,对这首小令的评价是较为确切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它在当时的阶级斗争中所起到的动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