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1 / 1)

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1]: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2],官无事乌鼠当衙[3]。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注释]

[1]荆溪:在今江苏省,是流经宜兴通往太湖的一条小河。溪上:是荆溪岸上的一个地名,在今宜兴。

[2]狐狸样瓦:狐狸在房顶戏弄。

[3]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充满了衙门。

[赏析]

这首小令描写社会凋敝景象,表达了作者忧世忧民的情怀,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荆溪沿岸风景秀丽,唐杜牧曾在此建水榭,宋苏轼欲买田种橘其间,宋梅尧臣有咏荆溪的《东溪》云:“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在他们的笔下,荆溪简直是个理想的世界,憩息心灵的世外桃源。但在乔吉眼里,荆溪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首小曲像一组连贯的影片,拍摄了一个接一个镜头。作者以设问开头,写他到达荆溪后问荆溪人家,为什么不种梅花。梅花是受到中国百姓普遍喜爱的欣赏类花,更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小令以梅花为设问,既符合作者的身份,又串起荆溪深厚的人文背景,兴起古今兴衰之叹。提出问题后,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剪辑了一组眼前的景象:农户连一个像样的门也没有,像原始人一样,用老树就地支起门,屋内陈设的简陋、吃食的粗糙、衣不蔽体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由于农民大量流亡,沿着荆溪两岸不见豆麦稻椒,生满荒芜的蒲草;居民用矮小的苦竹圈起篱笆。农村凋敝,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境况,在对村居的环境描写中尽出。接着,作者把镜头从乡下延伸到城里官府,沿途所见,寺庙连个和尚也没有了,荒凉得狐狸在房顶戏弄;官府里也是清闲无事,衙门也是乌鼠当道,整个社会好像遭受了大洗劫。而“官无事乌鼠当衙”,官府不理政,官吏差役横行是农村凋敝的原因。最后三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愁苦。“白水黄沙”用白描手法,写眼前所见穷山瘦水,杳无人烟,植物都所剩无几,更不用说庄稼,面对如此破敝的景象,作者只有“倚遍阑干,数尽啼鸦”,一声浩叹。

这首小令,风格清丽,巧妙地借景议论,托物抒情,写景为议论提供了基础,议论升华了写景的意义,二者珠联璧合。在这不到七十字的小令中包含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尤其是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为民呼吁的悲悯情怀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