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蟾宫曲·叹世(1 / 1)

马致远

东篱半世蹉跎[1],竹里游亭,小宇婆娑[2]。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3],孟光台我待学他[4]。笑我如何?倒大江湖[5],也避风波。

[注释]

[1]东篱:作者自称。

[2]小宇:小屋。婆娑:枝叶茂盛貌。

[3]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屡召不就,隐居富春江,以耕渔为生。

[4]孟光:汉代丑女,三十岁始与梁鸿成婚。后来一起逃到霸陵山中隐居,孟光举案齐眉以进食。全世以“举案齐眉”喻夫妻相敬相爱。台:台盘,盛食物的器皿。此指孟光的食案。

[5]倒大:大、绝大。

[赏析]

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

这首小令通过对自己营造建的“休闲小筑”的描写,抒发了怀才不遇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很有点鲁迅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自嘲和调侃味道。小令开头的“半世蹉跎”是营建“小筑”的缘起,寄托了作者很深的身世家国的感慨,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的否定,也是对时势的否定,又有“今是而昨非”的愁眉不展。“东篱”作者自谓“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既隐含陶渊明诗意,又是与朝廷决裂、归隐之志已坚的表征。接着描绘作者为自己建造的“一方天地”:竹径、游亭、庭院、池塘,营造可谓简单,条件可谓简陋,但“竹里游亭,小宇婆娑”,动中有静,摇曳生姿,掩映成趣,幽静宜人,庭院外筑建一口池塘,也算临风抱水,是作者休憩身心、笑傲风月的“世外桃源”。“醒时渔笛,醉后渔歌”是远祸全身、不问世事的写照,既彰仕隐之乐,又有不甘之心。“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对仗工整,互文见义,“笑”言作者既不齿于官场的腐败,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不能早断世俗羁绊,比不上前辈隐士超世脱俗的大气魄;“学”是说此后不以官场为念,且享家庭天伦之乐。最后三句,仍围绕“笑”作调侃,似在与先贤严子陵对话,实则是对现实的应答:虽不如严子陵、孟光抽身早,亦可略效其遗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中得到一种聊以**的心态平衡。“倒大江湖,也避风波”,一语双关。“江湖”指眼前“池塘”,也是指官场;“风波”指江湖风波,也是指官场险恶。由于把“休闲小筑”置于人生和时势的大背景中,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因此就不仅仅是“闲适”之作,“叹世”的标题暗示生存其间的沉重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