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庆东原[1](1 / 1)

白朴

忘忧草[2],含笑花[3],劝君闻早冠宜挂[4]。那里也能言陆贾[5]?那里也良谋子牙[6]?那里也豪气张华[7]?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8]。

[注释]

[1]庆东原:双调中的曲牌名,又称为《郓城春》。句式为三三七、四四四、五五,共八句六韵(一、七句不用韵)。首两句及末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中间三个四字句也有作鼎足对的。末两句也可作两个三字句。曲子在曲律规定字以外,常用衬字。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这首曲子四五六句都用了衬字“那里也”。“那里也”都是加在句子前面的衬字,都属虚词。

[2]忘忧草:萱草,据说嫩苗可作蔬菜,“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

[3]含笑花:木本植物,木兰科,花如兰,开时常不满,像含笑的样子,故名。

[4]闻早:趁早。冠宜挂:意即宜辞官。《后汉书·逢萌传》记载,王莽杀其子宇,蓬萌对友人说:“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带着家属泛海到辽东去了。后人以挂冠指辞官,本此。

[5]陆贾:汉高祖谋臣,以能言善辩知名。曾从汉高祖定天下,并曾出使南越,游说南越尉赵陀归汉,故称“能言陆贾”。

[6]子牙:姜太公,名姜尚,又名吕尚,字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又为周武王的谋士,帮助周武王伐纣灭殷,故称“良谋子牙”。

[7]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曾劝谏晋武帝伐吴,灭吴后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虽为文人而有武略,曾作《鹪鹩赋》自喻豪志,为阮籍所激赏,故称“豪气张华”。

[8]渔樵话:渔人樵夫所说的闲话。

[赏析]

本曲系叹世之作。元统一后,作者移家金陵(今南京市),却仍将自己的满腔抱负寄托于山水之间,这支曲子就是在当时所作的叹世、讽世之作。此曲主要通过历史上的谋士、功臣来否定功名和事业,不乏消极之情,但却折射出了当时元代政治的黑暗,以及统治者的昏庸。

看看忘忧草,想想含笑花,劝你忘却忧愁,趁早离开官场。能言善辩的陆贾哪里去了?足智多谋的姜子牙哪里去了?文韬武略的张华哪里去了?千古万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渔人樵夫们一夜闲话的资料。

全曲以忘忧草、含笑花起兴。通过“忘忧”和“含笑”,体现了一种超凡的境界,这两种草、花,以表示不为忧愁所扰,含笑人生的情怀。只有将忧愁抛之脑后,将含笑当作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不管是遭受困厄还是磨砺,总能一笑而过、一笑置之,才能在世间安然存活下去,才能不被俗世所牵绊。这首曲子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全曲意境高远,怀古叹今。作者把许多的历史人物拿出来作为论点的佐证:善辩的陆贾、多谋的子牙、充满豪气的张华,他们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此处连用三个反问,借姜子牙、陆贾、张华等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反衬出元王朝统治者不重人才,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状,用这些论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也规劝友人切莫贪恋功名利禄和尘世繁华,表现出作者超脱世俗的思想和潇洒俊逸的性格。此曲不仅展现出对词人友人的深深情义,也有着对历史的变迁与人的命运关系的敏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