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2]。霹雳弦声斗高下[3],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4]。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释]
[1]尧庙:在山西临汾境内汾水东八里。秋社:古代祭祀土神,庆祝丰收的节日,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2]多稼:丰收。语本《诗经·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
[3]霹雳:琴名。
[4]壤歌亭:来自《击壤歌》,意思为尧庙中建筑名。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壤,一种履形的木制戏具。
[赏析]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元初著名学者、诗文大家和政治家。他历官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木真两朝,生平凡五任风宪、三入翰林,直言敢谏,恪尽职守,多有政绩,为一代名臣。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作者时官平阳路(今山西临汾县)总管府判官,尧庙即在其辖境之内。秋社这一天,祭祀土神的香烟淡淡飘**,林中的乌鸦已经散去;举酒畅饮,看到丰收的庄稼己经登场,心中自然欢悦无比。祭祀仪式之后,人们举行射箭比赛,拉弓射箭的声音,犹如霹雳作响,震耳欲聋,观看的人们笑语喧哗。击壤亭外,织锦铺绣,硕果累累,山色如画。同样是早晨,因丰收在望,心情欢愉,便觉更加舒畅爽快!晨景如此宜人,还有谁再羡慕夕阳西下的晚霞美景呢?
这首小令,描写了秋社日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在尧庙祭神的热闹情景,记录了古晋人民的纯朴习俗,也表现了作者安于穷乡僻壤,与人民群众同乐的自适心情。第一小段开头两句描绘了祭祀尧帝、把酒畅饮的欢乐场面。秋社祭祀土神是富有民族风情的习俗,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洒相赉送。”作者首先描写了尧庙上空的景象,剪取香烟袅散的余尾;由于来的人很多,乌鸦已经惊散。这里借香烟乌鸦侧面描绘尧庙祭祀的盛况。接着,人们“把酒”畅饮,为庄稼的丰收感到无比喜悦。“观多稼”总领下文,层层深入地描绘秋社日的欢闹场面与农村的丰收景象。第二小段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尧庙演武的精彩场面,用“霹雳”形容拉弓射箭的声音,用“斗”描写激烈场面,反映了人们心情喜悦,北方人民剽悍尚武的习俗,富有地方特色。接着作者把镜头转向观众,用“笑喧哗”描写观众的神情和喧嚷声,既表现了演武的精彩,又形象地渲染出社日的红火热闹场面。最后,作者拉开镜头,由尧庙扫描亭外山色:“壤歌亭外山如画。”相传唐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平阳城北三里有击壤处、传说为老人击壤而歌的地方。古时筑有击壤亭。击壤亭外,山上山下,一派丰收景象,怎不值得庆祝呢?这就为前面人们的“把酒”“斗弦”等狂欢活动提供了背景画,也是祭祀庆典的余绪。这一小段由尧庙中心演武场,到观众,到周围的自然背景,犹如一幅逶迤的丰收图画,画面背景辽阔,有特写有点染,相互烘衬,展现了尧庙祭神的热闹景况。第三小段前两句话,出自《世说新语·简傲》:主子猷作桓冲车骑参军,啸傲山水而不屑理事。桓冲当面督促对他说:“你在我家很久了,应当协助料理些事情。”开始,主子猷举头仰视,望着远方不作回答,继而,用笏板抵訾脸颊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致有:尽有,有的是)表现了王子猷矜持高傲的性格,作者在这里用来形容秋社的早晨清爽宜人,也表现了他高雅的兴致。“日夕佳”引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原本表现一种自然率真、禅意盎然的隐居生活的情趣,而曲中的意思却与陶渊明的迥异。因为丰收在望,心情欢愉,还有谁再羡慕夕阳西下的晚霞美景呢?表现了作者为人民丰收感到由衷喜悦的心情。
这首小令由庙内写到庙外,由祭祀场面写到自然景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结构清晰,浓淡相宜,富有民俗特色,是元曲中别具一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