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蟾宫曲·送春(1 / 1)

贯云石

问东君何处天涯[1]。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2],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注释]

[1]东君:春神。

[2]那答:何处;哪里。这是化用秦观《望海潮》“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的意境。

[赏析]

贯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海涯,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曾以《芦花被诗》换取渔父芦花被,一时传为文坛佳话。他出身将门,善骑射,后弃武学文,曾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后归隐江南,变名易姓,易服晦迹,定居在钱塘(今杭州)正阳门外,靠卖药为生。“与文士徜徉佳山水处”,“倡和终日,浩然忘却”。

这支小令表达了对美好春天逝去的缱绻和留恋之情。开头一句就表现了作者悠远的情怀,流露出对春天逝去的遗憾和依依不舍之情。二至六句具体描绘了晚春的景象:暗红的落日,飘散的残霞,杜鹃在凄切地哀鸣,清澈的溪水在哗啦哗啦地缓缓流淌,远山依依,朦胧可见。这些景色和声响,都透露出一种幽静和清凉,表现出作者的那种淡淡的哀伤和悠闲的情怀。作者通过五个镜头的巧妙剪接,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在这组镜头中,有景有象,有音有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幽邃的美丽图画。七八句通过对“柳絮、游丝”去向的追问,表达寻春、觅春、对春天留恋不舍之情。“柳絮、游丝”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似春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它的纤细和柔软给人带来一种恼人的情绪和慵懒的倦意,又给人一种温熙的感觉和淡淡闲愁,作者用一“随”一“趁”一“吹”一“惹”把这种复杂的情绪吹送人间。最后三句正是这种情绪的具体化。作者用一组极富美感的画面传达:漫不经心地拔弄几下琵琶,没有情绪了,又去**秋千;走到秋千处,愣愣地更是一副哀愁的样子;抬眼,如水的月光正照在窗纱上。画面意境清幽,比“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绪更添清愁。“春去”,本来就激人许多联想,给人种种挥之不去的思绪,作者通过人物的形体、动作,把这种丰富的情绪推向极致。

这支小令层次十分清晰。开头一句是一种朦胧情感的概括,接着用五个镜头把这种感情物化,然后用“柳絮、游丝”把作者的感情送向人间,最后通过月夜女子把这种感情定格,给人强烈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