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祇遹
一
几枝红雪墙头杏[2],数点青山屋上屏[3]。一春能得几清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二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4]。绿窗春睡觉来迟[5]。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
[1]中吕:宫调名。阳春曲:曲牌名,又名《喜春来》。春景:曲题。
[2]红雪墙头杏:作者乍看枝头,以为看见了红色的雪,仔细一看,才知到原来是红杏已经开花了。
[3]屏:作动词,是说奇山像屏风一样衬在屋后。
[4]燕子泥:形容燕子正在衔泥筑巢。
[5]绿窗:绿色纱窗。觉来迟:睡到很晚才起来。觉:醒。
[赏析]
《阳春曲》这个曲调原本就是用来吟咏春天的。胡祇遹这一组《阳春曲·春景》共有三首,这里选其中第一首和第二首。
第一首咏初春,可以叫作“春晴”。开篇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杏花是什么样呢?像堆琼砌玉的红雪一般,这就生动地突出了花的繁茂。雪因杏更白,杏因雪更红,彼此掩映,更加鲜明艳目。第二句继续描写青山,“数点青山”,是形容青山远远地点缀在屋后的样子。这两句是描写春天特有的景物,墙头有几株杏树,树上繁花似锦,透着雪一样的晶莹润泽屋后几座青山,这景象是不是就是一幅风景画呢!作者采用剪点取景的方法,杏花则取“几枝”,青山则饰“几点”,轻轻点染,使这幅画显得更加摇曳多姿。三四句写作者的感受。他赞叹地说,三月的景色实在太美了!所以,最适合饮酒作乐,最适合自在悠游地陶醉其中。看似在发议论,实则是抒情,是赞美这阳春三月的令人陶醉,在醉眼朦胧中,这景色将会更美,流露了作者在这大好春光中的悠然和满足的心情。
第二首可名“春睡”,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这时春天已接近尾声,花儿也逐渐凋零了,而且春雨蒙蒙的,一般多愁善感的作者,都会为这样的气氛感到伤感,但是作者不同,他反而觉得残花会酝酿花蜜,雨水正有利于燕子筑巢,这样的景致一样充满生气。这首小令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前两句描写了春雨蒙蒙的蜂飞燕舞的晚春景象:所剩不多的花间,蜜蜂纷飞采蜜;斜斜的细雨中,燕子在软泥间衔泥筑巢,这是一幅生机蓬勃的迷人画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不言蜜蜂采花酿蜜,而说蜂儿蜜是残花酝酿的;不言燕子在细雨中衔泥,而说细雨给燕子调和了泥,这就使残花、细雨显得更加多情,增添了动人的清韵。这两句对仗工整,动静结合,细腻传神。第三句化用了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表现春天时一种悠闲、慵懒的情绪。这个人后来被窗外的黄莺给吵醒了,在此,作者又化用了唐朝诗人金昌绪一首五言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曲中的主人公似乎也是在好梦正甜时被吵醒,但他不像少妇那样哀怨,反而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欣赏枝头吟唤不停的黄莺。而黄莺的歌声,又在静态的花、轻飘飘落的细雨、忙碌的蜜蜂和燕子间,加入美妙的音响。这样,使得这一幅春天的美景显得更加明媚动人。就连元曲大家关汉卿,在自已的创作《诈妮子调风月》中,也引用了这首曲子的开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