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庆东原·泊罗阳驿[1](1 / 1)

赵善庆

砧声住[2],蛩韵切[3],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4],秋愁雁堞[5],秋梦蝴蝶[6]。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7]。

[注释]

[1]泊罗阳驿:泊,暂住,寄宿。罗阳:地名,故址不详。驿:驿站,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2]砧(zhēn):捣洗衣服的垫石。

[3]蛩(qióng)韵切:蟋蟀的叫声急促。蛩,蟋蟀。

[4]凤阙:原为汉代的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这里指京城,朝廷。

[5]雁堞:堞,城墙上的矮墙,雁堞即城墙上雁阵状的墙垛。这里代指城池。

[6]秋梦蝴蝶: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说明作者人生如梦的感觉。

[7]邮亭:即驿站。

[赏析]

赵善庆,生卒年不详,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其散曲今存小令29首,皆见于《乐府群玉》。内容多写景咏物、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这是作者夜泊罗阳驿写下的一首小令,描绘了一个寂寥清冷的秋夜景象,表达了作者天涯漂泊、疲惫思乡的感情。捣衣的砧声已住,蟋蟀的叫声急促。静悄悄紧闭房门掩住了凄清的秋夜。心愁国事,身在异地秋愁怎样排解。奔波劳碌,时光飞逝,常有人生如梦的感觉。仰望今夜驿站上空的明月,是它牵起我十年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挚而迫切。

小令共三个小段。第一小段描绘了一幅冷清寂寥的秋夜图。“砧声”和“蛩韵”是两个浸透着深厚传统文化和情感色彩的意象。砧声,即捣衣声。乐府《子夜四时歌·秋声第一》:“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在古代,每到秋天,家家为游子赶制寒衣,那单调而亲切的捣衣声,怎能不勾起征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捣衣声已经静息了,夜已经很深了,作者仍在思家的情绪中煎熬,夜不能寐,而蟋蟀的低吟又声声入耳。在古诗词里,蟋蟀意象往往与对生命的悲叹联系在一起。《诗经·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七月》:“鸣蟋蟀兮在床,步幽阶兮神伤。”对生命的感叹总是与对时光的感叹相联系,“蛩韵切”,蟋蟀那长长短短、高高低低、急杂如密雨的吟咏,更让作者感到时光流逝、人生短促、功业无成的切肤之痛。“砧声”也好,“蛩韵”也好,都是以声写静,又用环境的静谧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并引出第三句。“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由室外而室内,描绘作者寂寥冷清的居处,勾勒出无限伤怀的情绪。秋天秋夜又秋声,耿耿不寐秋夜长,愁上加愁,愁煞人也!

第二小段,一句一个“秋”字,一句一种心事,一种情怀。“秋心凤阙”,言为朝廷烦忧。元朝政治很少有安稳的时候,作者的命运也因之飘转如蓬草;“秋愁雁堞”,言为边防事操心。边防的不安定,让生活期间的每个人都有身危的感觉;“秋梦蝴蝶”,言人生的困惑感。这诸多的烦恼,让人生出人生如梦的感觉,希望像蝴蝶一样翩然飞出这烦扰的尘世。连用三个“秋”字反复抒怀,真是疲惫交加,肝肠百结,不胜愁思,为最后的第三小段作了过渡和铺垫。“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是全曲的点睛之笔,羁旅在外的游子托月传情,在“十载”与“一夜”对比的巨大反差中,表达了浓郁的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