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1](1 / 1)

鲜于必仁

稻粱收,菰莆秀[2],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3],下长空飞满沧州[4]。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

[注释]

[1]平沙落雁:此为“潇湘八景”之第五首。

[2]稻粱:稻谷和高粱,此处泛指庄稼。菰(gū)蒲:菰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莆亦是水生植物,即苇子,可以编席。

[3]云岫(xiù):指云雾缭绕的峰峦。岫,峰峦。

[4]沧州:水边比较开阔的地方,常用指隐士住地。

[赏析]

鲜于必仁,生卒年不详。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1321—1323)前后。其父太常博士鲜于枢(1246—1302)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鲜于必仁虽出身官宦家庭,自己却是一生布衣。因其性情达观,常常寄情山水,浪迹四方。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奎壁腾辉”。

这首散曲描绘了清秋时节辽阔的江边晚景,抒发了游子漂泊异乡的无限忧思。稻谷已经收割,水边的菰莆婀娜秀美。山沟暮色凝聚,江水宽阔平静,秋空辽远空旷,孤帆显得更加瘦小。雁阵为秋寒所惊,穿过山边薄云,落在江边沙滩上;红日西沉,秋风吹拂着渡口,游子凝目痴望,无尽的诗思与情愁在心中郁积。

散曲前四句描写江边晚景。“山光凝暮”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烟光凝而暮山紫”,而把山光与暮色凝结在一起,显得更为简洁。作者用“稻粱收”反衬“菰莆秀”;通过江上的倒影描绘山光与岸边的风物,使景物的层次更深。五六句描绘江上的景象,意境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恰成对比。“孤”,写出了游子羁旅的孤独和心境的凄凉;“瘦”,用小舟一叶反衬天空的高远、江面的辽阔,同时又映衬出游子的愁思和憔悴,言简意丰。七八句描写天上的雁阵。“雁阵惊寒”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天已凉而游子犹漂泊在外,更加剧了漂泊、凄寒之感,写景中渗透着浓郁的思归愁绪。最后三句,借景抒情。红日西沉,秋风吹拂着渡口,游子在渡头凝目瞩望,这个特写镜头宛如一幅远眺盼归的雕像,把有家不得归的愁绪和羁旅漂泊的无奈,洒满山光水色,留下不尽余味,给人特别的凄美感,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