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2]。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3],三生梦[4],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5]。
[注释]
[1]黄钟:宫调名。节节高:曲牌名。鹿角,即鹿角镇,在今湖南岳阳南洞庭湖滨。
[2]满江明月:指满湖明月。
[3]半夜心:指子夜不眠生起的愁心。心:思虑。
[4]三生梦:谓人的三生如梦。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即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
[5]些:少许,一会儿。
[赏析]
卢挚(约1243—1315),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元世祖即位后较早起用的汉族文人之一,曾供职宫廷。他于二十岁左右,由诸生进身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侍从之臣,从此步入仕途。他的散曲,与姚燧齐名,时称“姚、卢”,与散曲大家马致远、杂剧女艺人珠帘秀等相唱和。今存散曲有小令一百二十首,残小令一。
这支小令是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卢挚出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即贬谪南方,赴任途中所作。好不容易连日的阴雨停了,天朗气清,睛空一碧,月亮像新磨的明镜升上天空。诗人叫上仆人,登上了江边的小舟。船夫虽然对诗人月夜游湖的举动略感惊讶,但仍按照诗人的吩咐,划动了小舟。船缓缓地向江心驶去。清新的微风迎面拂来,江上微波粼粼,万点银光闪烁。八百里洞庭**在皎洁的月光下,上下晶莹如玉。一叶扁舟在辽阔的湖面,像漂浮的一片树叶。连日的烦闷和阴郁,在明澈的水月湖上,被洁净的湖风一吹,消散了很多。唉,有谁知道,在这万籁俱寂的子夜,还有一颗不眠的心醒着。不知千万里之外的亲人是否安睡?此次,从京城外放到湖南,伶俜愧孤影,可有谁知道自己为何独自在千里之外的湖面漂浮?
子夜心,三生梦,思量前世今生,有时偏指过去。遥思前贤唐代白居易自谓前身是巢父、许由(白居易《赠张处士山人》诗云:“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元代刘因自谓前身是李白(刘因《盆池》诗云:“白发惊鱼应百我,扁舟捉月记三生。”),作者的前生难道是屈原、贾谊,才有今生这样的际遇吧?作者在其小令《折桂令·长沙怀古潭州》中以屈原、贾谊自比,他写道:“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为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诗中的瀛洲,是传说中仙人所居之神山,暗指诗人曾供职的集贤院。那么,来生自己该变成何许样人?卢挚在《蟾宫曲·钱塘怀古杭州》中还提到了白居易和苏东坡,这首小令写道:“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流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其中“白傅”即白居易,“坡仙”即苏东坡。作者又遥想唐代僧人圆观临死时,与友人李源相约在杭州天竺三生石上相见,自己与心上人今生恐怕不能重逢,只能以来生相约。种种复杂的感情一齐涌上作者心头。他愁绪千端,突可暂释,于是只有闷倚篷窗,希望小睡片刻,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但“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在这耿耿长夜之中,作者终难入梦。夜深露重,月亮悄悄向西移去,无垠的湖面,一叶扁舟在缓缓划过。
这支小令在澄澈明净的意境中,包含着作者复杂痛苦的感情。曲的前四句写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意境空灵;后四句抒情,言短情深,顿挫有力,而明月清辉与作者心头的阴云,平湖的静谧与作者内心的动**,昔日的欢会与今日的离愁,这层层对比,无不加深着这篇短小的抒情曲蕴含的感情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