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只是表象,上市公司才是实质,你要做的,只是搞清楚企业状况。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
彼得·林奇认为,投资者不应该买卖自己不懂的股票;同样的道理,面对股市下跌的时候,有必要及时卖出自己不懂的股票,从此说声拜拜。
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该公司的实质,即基本面。他说,股票本身只是一种表象,隐藏在这家股票后面的上市公司才是实质。你必须了解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才能谈得上对这只股票正确投资。
他承认,包括他自己在内,每一位投资者都有自己不懂的股票、不熟悉的领域,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股票投资者能做的,就是远离自己不懂的股票。他以网络股为例,来说明他的这一投资理念。
他说,美国股市中确实有许多投资者因为投资网络股而一夜暴富,可是他从来就不去投资这样的股票。这倒不是他和钱过不去,实在是因为他对网络股不懂,从而有一种“高科技恐惧感”。
关于这一点,他和沃伦·巴菲特完全一样。他们两人的观点都是因为这些网络股无法用市盈率指标来衡量业绩,他们平常用来衡量公司基本面的一些常用方法都用不上,从而在心里感到没底。
说得更明白一点,怪只怪这些上市公司几乎没有盈利,有的还是连年亏损。连小学生都知道,分母为0的分数“无意义”,而在网络股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市盈率指标的分母确确实实就是0。
这时候,如果要判断这只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市盈率指标靠不住了,剩下的唯一一个指标就是股价高低。而在彼得·林奇看来,股价信息是最没有参考价值的,至少他在买卖股票时不会过分去看它。
所以他说,虽然许多人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可是在他眼里问题没这么严重。能够改变全人类至少是对全球1/4人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东西,除了互联网,至少还有铁路、电话、汽车、飞机、电视等,决不要因为某样东西的重要性就去投资,自己不懂的东西千万别碰。
他说,要知道,当初铁路、电话、汽车、飞机等行业刚刚兴起时,其中也孕育了许许多多投资机会。现在你再看一看,只有极少数生存下来了。
彼得·林奇介绍说,1989年时投资者要了解股市行情,最主要的途径是收看美国有线电视金融新闻网电视频道下的信息滚动带。可是没过几年,几乎每家电视频道的屏幕下方,都有这样一条显示股票行情的信息滚动带;即使一些非财经频道,也会显示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工业指数等主要指标。打开电脑,投资者更可以随意设定投资组合,随时了解每只股票的最新行情。
他说,无处不在的股票信息,在为投资者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实际上更多地产生了误导作用,而这种误导作用是非常危险的。
这是因为,投资者每天接触到的最主要的参考数据是股价,就会理所当然地以为股价高的股票质地会更好。例如,如果单纯看股价,在同一个板块内的2只不同股票,如果一只股票价格是20美元,另一只股票价格是10美元,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股价高的这只股票好,有投资价值,而实际上这是不对的。真正应该作为参考依据的应当是公司收益,即上市公司的盈利及其盈利增长率。
道理很简单,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决定着股价高低,而股价高低只是反映收益水平高低的表象。现在投资者把关注目标放在表象而不是实质上,就会本末倒置,至少会分散关注公司收益增长率的注意力。
彼得·林奇始终认为,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者购买股票的依据应当选择收益增长率较高的,而不是股价上涨幅度更快的。
他相信,公司收益的较快增长必定会最终推动股价上涨,这种股价上涨是有扎实基础的;相反,缺少收益较快增长基础的股价上涨较快,则预示着巨大投资风险即将来临。
他说,这时候复利的作用不容忽视。即使两家上市公司其他方面完全相同,也要选择投资收益增长率较快的。
例如,如果某股票的收益增长率是20%,它的原始股价是1美元,那么第1年末它的股价就该达到1.20美元,第2年末为1.44美元,第10年末为6.19美元;如果该股票的收益增长率只有10%,它的原始股价同样是1美元,那么第1年末它的股价该达到1.10美元,第2年末为1.21美元,第10年末为2.59美元,10年后两者居然相差2.4倍。投资者如果懂得这样去考察公司盈利增长率、这样去选择股票,就算真正懂得股票了。
相反,如果整天关心股价变动,还自以为了解该股票了,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股票投资不是很危险吗?
[投资心法]
散户投资者对自己不懂的股票千万不要去碰;如果已经买了这只股票,那么就要赶快考察该公司的基本面和盈利增长能力。否则,就应当趁股市下跌时卖出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