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持股有助于你越跌越买(1 / 1)

我只会把一种股票换成另一种股票,而不会换成现金,除非为应付预计可能发生的基金赎回而必须准备一定数量的现金。卖掉股票换成现金,就意味着这一部分资金彻底脱离了股票市场。我的观点是要把资金永远留在股票市场里,根据基本面的变化把资金在不同股票之间进行转换。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

彼得·林奇认为,长期持股的主要依据应当是股票的基本面,只要基本面没有变坏就值得继续持有,这时候股价越跌越买。因为这实际上间接地反映出该股票的基本面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物有所值。

他认为,散户投资者和主力机构相比,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一般来说,主力机构的投资行为具有滞后性。这一方面是因为主力机构的投资决策受到法律法规、基金规模、投资比例的种种限制;另一方面还在于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肘,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之间的意见很可能不一致,从而导致某项决策迟迟难以付诸行动。

他说,在美国华尔街上的那些投资机构中,如果某只股票被100家投资机构加入到投资组合中去,实际上其中有99家机构是真正想买入这只股票的;可是由于种种限制,其中相当多的机构根本不可能买入该股票,这种现象就是俗话所说的“华尔街的滞后性”。

相比而言,散户投资者就没有这么多限制。如果能正确把握这样的投资机会,利用股价下跌的瞬间大量买入股票、摊低投资成本,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会更高。

他举例说,1969年上市的The Limited公司是一家服装企业。当时该公司在发行股票时,物色的承销商是一家位于公司附近的、规模很小的证券公司。为什么会找这样一家承销商呢?原来,该服装公司的董事长和这家证券公司承销部门经理是高中同学,就这么简单。

可是这样一来,这家公司在上市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投资机构关注它。后来虽然有一家投资机构的证券分析师对该股票进行追踪研究了,可是在好多年间,都只有这位证券分析师一个人在关注该股票。

到了1974年,另外一家证券公司的一位证券分析师因为遇到暴风雪被困在机场,百般无聊中走进一家购物中心,从而发现了该服装公司的产品,就买了一件带回家去进行研究,算是第二个关注该股票的证券分析师。

1975年夏天,该服装公司在美国开了100家服装专卖店,这本来是一件很容易招致投资机构关注的事,可是它们居然全都“熟视无睹”。直到1979年才有2家主力机构购买该公司股票,所占比例合计还只有该公司总流通股本的0.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981年,该服装公司的专卖店数量已经达到400家,而且生意非常火爆,直到这时候才有6位证券分析师关注该股票。

彼得·林奇通过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散户投资者在这漫长的12年间,几乎任何时候买入该股票都是好时机。要知道,仅仅是1979年至1983年的短短4年间,该股票的价格就上涨了18倍。

如果说,1983、1984年时该股票的价格看上去已经很高了,投资者有些不敢进入,可是接下来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该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它的股价从9美元一直下跌到5美元。投资者如果这时候仔细分析一下该公司的基本面,就会认定这是一次低价买入该股票的好时机。

事实上,仅仅一年过去后,该股票的价格就一窜而上涨到了15美元。而直到这时候,华尔街的那些机构投资者才把眼光纷纷聚焦到这只股票上来,一共有37位证券分析师对它进行跟踪分析,纷纷推荐买入该股票,合力把股价推到52.8美元,随后就掉头向下。

道理很简单,在众星捧月下,这个股价已经远远脱离该公司基本面,不得不要掉头向下了。

从上容易看出,类似于这样的股票就非常适合于长期持股。可以说,散户投资者在该股票发行后直到1985年以前,任何时候买入该股票,从长远来看都是合理的;而如果想在主力机构对该股票大唱赞歌、大举买入时抓住最后的疯狂时期“与主力共舞”,搞短期炒作,投资风险就太大了。

[投资心法]

彼得·林奇认为,当散户投资者看到某只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股价却在突然下跌时,不但要继续持有它,而且还要增加持仓量,避免踏空的危险。